【中评社】一个台湾人看香港及港人:双生社会、双生人

发布者:张晓峰发布时间:2014-10-28浏览次数:86

    中评社福州1028日电(记者黄蔚)最近在台湾私立大学校院协进会秘书长、世新大学通识中心教授兼校长室主任秘书李功勤身上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他在香港理工大学开国际研讨会时问香港教授:“Can you speak Mandarin?(你可以讲国语吗)”,对方回答说:“Hong Kong style is English”。后者的这句回答可以在当时的场合理解为“香港在开国际研讨会时一般都讲英文”,也可以引申理解为“香港走英伦范儿”。
  一个政治上离中国大陆较远、文化认同更深入的大中华区民众,与另外一位政治关系与大陆较近、文化认同却较远的大中华区民众,最后用英文完成了对话。
  常去香港、对香港比较熟悉的李功勤说,在香港开会时很乐意和香港人说英文,因为这毕竟可以训练他的英文水平,“但曾经有一个教授朋友跟我说,他感觉香港人多少有点做作——碰到大中华区的华人会比较刻意去表现出自己高人一等。这便引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香港人真的是故意做出来的,还是已经将优秀的生活方式融汇在个人的生活中了?”
  “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察和心里上的反差,或许是因为我是一个另类,没有其他知识分子应有的矜持。我期待更加热烈的谈话方式,期待大家在觥筹交错的过程中真诚地谈感情。”李功勤说,“在我的生活中,我喜欢和很豪气的朋友相处,会更容易与大陆的教授打成一片——大家一起聊聊家乡的事情,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香港的教授们顶多喝喝红酒、在会歇时吃吃茶点。我知道这是一种非常儒雅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否认的独特优点。”
  “Hong Kong style is English”这一句话让李功勤想了很久,在他看来,这句话反映出香港人对更深层次国际化的热切期待,同时也反映出香港并不希望过于依赖北京。“所以,只言片语无法形容香港人的性格和心态,香港社会的独特历史决定了其民众会更加希望做一个骄傲的香港人。”
  “殖民”这两个字虽看上去刺眼,但对于香港社会来说,“殖民文化深不深”却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李功勤结合自己的观察表示,香港接受英国统治这么多年,很多香港人非常怀念英国人留下来的那种风范实乃正常现象,那是一种为人处世中非常绅士的礼仪和态度,虽然英国人也并没有给予香港人管制自己地域的权力,但给予了香港人法制的观念。与此同时,香港这个自由港面对的是整个西方、是整个大陆面向全世界的窗口,国际化就是香港的标签。

李功勤说,“可能是出于香港人对国际化的偏好,也可能是出于后殖民性格,所以如果你在国际会议或大型酒店中讲英文,对方会对你格外尊重。香港社会和香港人是中西交融的结合体,因为英国对他们的影响太深。”
  另一方面,李功勤指出,香港没有经历过文革,他们保存的中华文化其实相当深厚,传统文化都不需要被刻意强调就在社会中不断得到传承,这是香港社会不可切割也无法切割的一部分。香港人也生活在中华文化圈之内,它与台湾一样是采用繁体字的地区——繁体字就反应出中华文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它包含着整个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当你采用繁体字的时候,你的笔尖就将这一层意涵传达了出去。
  李功勤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大都市的发展必然会伴随市井文化的萎缩,或许未来的上海会呈现出更加强烈的对比。
  李功勤说,“但香港从来就没有脱离过中华文化,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双生文化。一般的香港人,他们过的就是传统中华文化下的日子,比如信风水、祭祖先,但对知识分子而言,他们可能期盼的是国际化的日子,但这里所指的国际化不代表完全放弃广东话、完全放弃繁体字、完全放弃所信奉的那一套中华文化理念。”
  所以,李功勤认为,中国大陆应该用更为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华民族圈内很具有开拓进取心态的这一族群,如果一味用本位思想去衡量香港社会与香港人,可能就会出现排斥感、甚至尖锐的对立。
  提到目前的香港,李功勤表示,今天很多香港年轻人认为香港回归之前什么都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大陆无可否认地在香港回归大陆之后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李功勤说,“我个人对占中事件是比较同情的,但我相信北京有它自己的立场,不可能推翻自己有根有据的制度设计,这一点香港人需要了解和尊重。很简单的道理,1997年之前,港人为什么不向英国人要求港督由香港人担任呢?要知道,英国有傲人的民主宪政历史,它甚至都可以允许苏格兰独立公投,它为什么不让港人自己担任港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