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屏:两岸文化已是“同根而不同质”

发布者:李积庆发布时间:2018-03-28浏览次数:2614

  中评社福州8月24日电(记者  黄博宁)台湾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卢国屏在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上表示,两岸文化差异有着“同根而不同质”的状态,同属于中华文化的根,却有着地区性、历史性、制度性的异质发展,但是如果认为回避两岸文化差异的讨论与沟通协调,便可众口铄金形成交流目的,这想法恐怕就过于乐观也无益于深化两岸关系。

  两岸文化根源相同,同属中华文化范畴,但中华文化的内涵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从族群到区域差异,不断整合成历史上与现阶段的文化多元样貌。因此进行两岸文化交流,必须要厘清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如果只从表层上总说“同文同种”就一语带过各种差异性,将难以真正的相互理解,而交流就可能无法深化。

  两岸文化差异,略有以下数端:首先,台湾具有较大的文化多元性,这是与大陆文化差异极大之处。台湾文化就内部而言,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以及本土的原住民文化,1949年以后又加入了大陆各省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区域综合体;外部则受到西方文化、日本文化深厚影响,在政治社会各领域呈现开放式的多元。因此,台湾文化相较于单一型态的大陆文化,呈现了较多元的鲜明特征。多元来自差异性的综合与磨合,最后形成开放式的多元文化观,但也因此带来了两岸遭遇时摩擦的可能。

  其次,政治文化上的差异,更使得两岸文化交流经常出现隔阂。台湾在政治方面的改变较早,现代化进程也较快,其政治文化是一种公民文化,公民的意见经常凌驾于政治决定,主导力量由下而上,社会型态早已进入公民概念与社会;大陆方面则相反,在政治上是一种臣民文化,主导力量由上而下,公民文化的本质与台湾不同。在这种差异之下,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时,其倾向是公民之间交流的系统和价值观;大陆进行文化交流时,则多数带有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价值观。此二者之间其实具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在交流时产生价值观相关议题的碰触,通常摩擦也就产生,只是无形或有形、台面上或台面下下之不同而已。

  归结来说,两岸文化差异有着“同根而不同质”的状态,同属于中华文化的根,却有着地区性、历史性、制度性的异质发展。在台湾可以讨论任何文化不同质的议题并且受到启发与欢迎,在大陆论述两岸文化不同质的议题,是否热烈而可行则不得而知。

  价值观点差异

  两岸相隔数十年,各自发展了不同的政治与社会体制,乃至教育模式,导致许多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固然两岸的文化核心价值,在传统文化的礼义廉耻、四维八德、风俗习惯方面是相同的,但是显示在社会生活面上,两岸出现了许多细节上不同的行为模式,在交流近三十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些相互接触时刻板的印象,对交流产生细微的障碍。

  就一般公民社会价值而言,台湾倾向于个人自由与法治平衡之意识型态、大陆则着重在集体社会意识下的自由,两者在历时与共时的社会发展均有差异,形成的价值观点与生活方式自然有别。

  台湾在20世纪的60年代以后,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完成现代化转型之际,台湾社会也出现大量质变,教育程度、社区型态、公共政策等都有长足进步并进入世界水平。从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取向而言,台湾基本上与西方思潮同步,尤其在冷战结束的过程中,台湾更稳固了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价值观;但也同时在对抗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具特色的台湾文化之本土化,多元价值观深植于社会各层面,促进了族群、教育、宗教、文化上的多元与澎湃发展。

  大陆的现代化稍晚,但近年来却有着快速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个人的经济意识高涨,集体的调控与法令的限制降低,加速了整体经济的效率。现代化过程中,法治、人权、民主、平等的思维也进入社会价值中,基层选举、社区自治、民间各种组织活跃,都改变了传统思维与价值观,渐次拉近与世界的距离。近年来,大陆的菁英与民众,深切的理解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既符合传统中国文化,又能与世界思潮平衡,而在摸索的过程中已获致许多重要成果,整体文化都进入转型期,许多价值观也在微调。

  两岸的发展在历时上有着时间点的差异,在共时平面上自然也就产生许多相互间的陌生与不理解。例如台湾人对于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知之甚少,尤其年轻的一代,而这点却是大陆的核心价值;大陆人对于台湾社会的高度自由与民主,或许感觉热闹但又基于不了解而觉得陌生甚或危机重重。部分大陆民众来到台湾感受到本地的文明教养,但又不甚理解其在现代化过程中,许多软硬体同步提升的台湾经验;台湾人面对大陆的社会生活细节,又因不理解庞大国家与社会的转型需要更多时间与方式,因而产生归结于专制、威权乃至民族性的误判。

  双边终极目的差异

  多数的两岸交流在形式与成果上是成功的,但现状中两岸政治抉择时造成的制约性,就交流目的而言经常有着反向的作用力。就大陆而言,交流的需求是促进双边了解、增进民族情感、降低差异性、族群融合、政治一统。对台湾人而言,前数项之理想均同,但却很少人会将终极政治目的放入交流思考之中,就算放入,其概念与逻辑也差距甚远。简单来讲,大陆将“文化族群”与“政治族群”画上等号,以交流来消弥二者间的距离;台湾则鲜少将二者混淆,比较单纯的将交流重心置于“文化族群”意义上,对于交流中听闻的政治语言多数人是无感甚至反感的。这种交流终极目的的差异,又植基于两岸社会制度的极大差异,其实需要更多的良性沟通讨论与互相尊重,经常不是举行更多交流就能达成目的的。

  两岸人民确实有着共同的族群意识与文化认同,但是历史与现况中的各种差异,导致出政治与社会意识形态矛盾,大陆意识不会改变现行终极统一的目标,台湾意识又难以使民众改变政治忠诚与主权对象。在这种终极目的差异下进行交流,其实困难度更高,也使得双方的交流必须更加敞开心胸,才能在品质上良性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