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霖:对未来两岸公共文化的六条建议

发布者:李积庆发布时间:2018-03-28浏览次数:449

  中评社福州8月25日电(记者  黄博宁)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日前在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上对两岸未来公共文化事务发展发表意见,具体有以下建议。

  一.建立两岸公共文化服务研讨及交流平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文化治理的长期课题。两岸在不同体制与社会发展进程下,对此课题的理论研究与操作实践均有值得相互讨论与学习之处。建议设立两岸公共文化服务研讨平台,每年定期举办研讨会及进行考察,平时并加强双方专业人士及机构之间的往来,资源交换,成果分享。

  二.鼓励台湾文化性非营利组织在大陆发展及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成熟的现代化社会必然有蓬勃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台湾有极为丰富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历程、经验与队伍。在大陆迈向小康与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台湾非营利组织不应缺席;或者说,不应让台湾非营利组织缺席。

  三.加强两岸文化机构与馆所的志工发展实务交流,并鼓励两岸青年与青少年志工互动:台湾文化机构与馆所的志工群体,充分展现了自我实践、自我管理与终身学习的精神。经由长期的运作,台湾文化志工的发展经验甚为可观,值得加强交流;此外,做为社会的未来中坚,两岸青年与青少年志工的互动也应积极促进,以培育新世代的“服务人生观”。目前两岸虽有若干此类活动,但仍需做大做强。

  四.应针对社区总体营造课题多所联系与分享经验:社区总体营造是文化发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忽视的环节。特别是大陆正在推动的新型城镇化政策,涉及面甚广。这些新型城镇的建设除了思考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关键词外,对于从乡村、社区向新型城镇过渡发展的同时,如何让“居民”安身立命?发展“文化新故乡”应是重要路径。对此,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精神与模式应能做出贡献。

  五.宜重视文化机构与馆所的观众(参与者、使用者)研究工作:抽象的市场端赖清晰的受众研究结果来加以区隔及满足。在诸多考察交流实务发现,许多机构与馆所在设计及提供各式文化产品与服务时,多仍停留在“我给予什么(生产者导向)”的阶段,而非“他们要什么(消费者导向)”的模式,以致结果经常答非所问、给非所要,很难引起共鸣。要理解消费者,机构与馆所必须下工夫在观众研究上。

  六.须关注偏远地区与弱势族群的文化参与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对于偏乡及弱势民众如何亲近文化应有长期策略性的具体作为,除了政府部门外,尤须引导社会部门及企业部门的参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