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念华龄:平潭石头厝浑厚沉稳

发布者:颜郡发布时间:2023-04-04浏览次数:30

东限洋村石头厝 陈星 摄



平潭岛是孤立于大陆的海岛,其中使用石头瓦片建成的石头厝,集海洋文化的涉海原创性、和谐共处的包容性、锐意进取的拼搏性、对外交流的开放性于一体,是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

石头厝选址多就着山势,靠山背风,如东限洋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著名的北港村是保留较完好的传统村落之一,选址在平潭最高山脉君山的东南面,石头厝朝向多南偏西30度~45度,与海风形成一定角度,解决了防海风问题。

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瓦片以及用贝壳烧成的泥灰。民谣曰:“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形象生动地说明平潭树木缺乏,到处是千奇百怪的巨石,且风沙肆虐、潮湿笼罩。能抵抗风沙和潮湿,最坚固的建筑材料就是石头。

虽然平潭连街发现了南北朝时期的红砖,证明当地可能很早就有烧砖技术,但是砖头未能成为建房的主要材料。可能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砖头容易潮湿、风化。平潭人就地取材,开山凿石,用石头建造房子的主体。

元末明初,平潭就有瓦窑,屋顶的主要材料是本岛烧制的拱瓦。贝壳烧成的灰加上泥土调成泥灰,是天然的黏合剂。无论是石头、瓦片还是泥灰,都是海岛环境下的原创物品,具有涉海的原创性。

城市土地有限,沿街竹篙厝是直长形的,邻居数十间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节省土地且抗风性强。后因进深长、采光差,一户翻盖影响一整排的房子,不再建设。

乡村民房大多是四扇厝,四扇指进深方向的四堵墙,形成三大间,中间厅、两边厢房。地基深约1米、宽1米~2米,外墙墙厚42厘米。进深10米左右、宽12米的方形屋子厚重结实,能够抗住大风。有的四扇厝因资金问题,只建一厅一厢房。

墙体每隔一小段使用一块“扣钉”。“扣钉”是长度约同墙体厚度、中间稍细、两头大的石条。“扣钉”扣住内外层墙体,由下而上层层穿插使用,使内外层不会剥离。在内层的乱石泥灰中,每隔一两米使用一块“拼子”。“拼子”为方形石块,长40厘米左右、宽厚接近20厘米,将内层乱石泥浆紧紧抱成一体。

纵向的“扣钉”和横向的“拼子”相结合,不亚于现在的钢筋。加上墙角横竖交叉的石块,外框就凝成一个坚固的方形整体。

屋顶是硬山顶,前后两面斜坡。为抗风,后墙稍矮,前墙稍高。从屋内看,常见15根梁,梁上铺椽,椽上一列列瓦片正反面交错铺设。从屋外看,俯瓦扣着仰瓦,仰瓦形成一列列凹槽用来排水。

为防止大风掀起瓦片,相邻两列俯瓦上再铺仰瓦,仰瓦上密密压着石块,这是具有平潭建筑特色的压瓦石。压瓦石大小适宜,既不易被风吹落,又不能压碎瓦片。屋顶自然形成的风循环使之不漏水。

石头厝一般南面开正门,东西开小门,门窗都较小。建筑因条件而应变,整个房子冬暖夏凉,稳稳当当,像一个个碉堡。

石头厝在海洋环境下形成和谐共处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建筑信仰、邻里和谐以及建筑心理等方面。岛民在修筑石头厝之前,一定要“看日子”。下基(屋后正中间的三块基石)、上梁、安门座,都需要在特定的日子、时辰里进行,且要同时符合当天的太阳初升和潮水初涨之时。太阳初升即意味着“朝阳温暖”,又意味着“蓬勃生机、节节高升”;潮水初涨意味着“步步前进”,又意味着“添丁进口、富足满盈”。

太阳对于海岛风大潮湿的环境来说,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海洋则是“衣食父母”。海洋作业决定了互助合作才能多赢。无论近海、远洋捕捞,都需要两条船合作。近海捕捞的舢板(公船)和母船成对出海,一般由10人配合才能完成整个作业流程。

石头厝的修建讲究“厝边头尾”(邻里乡亲)间而不隔、唇齿相依,忌讳“单块薄厝”(没有邻居),一定要选择建在一起,能互相照应。同时,前后左右间距合理,高低互相商讨,特别是房子的角绝对不能对着别人的房子,以免“伤到”别人家。

建在一起的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每当渔船进港,女人们就包上头巾走下海滩,男人们卸渔获,女人们管分拣,配合默契,而闲暇的邻居们会主动地帮忙照看留在家里的孩子。

讨生于沉浮浪尖的不确定性,与石头厝沉稳坚固的安全感互补包容。从波涛汹涌的海上踏浪归来,炊烟四起的石头厝平稳安详,“晨起看日出,夜来听涛声。屋前织渔网,厅上燕呢喃”。生计与生活的巨大反差中,石头厝就是和谐包容的美好追求。

石头的取材称为“打石”,是最艰辛、最危险的行业之一。当初在没有爆破等技术条件下,平潭人依靠人力,在整块山石上凿出大块四方形凹槽,再用大铁锤打上钢钎,使石头裂开,然后把打下来的石头分成需要的大小。

每个村庄几乎都有采石场,烈日曝晒下劳作的石匠被称为“打石猴”,又黑又瘦,却拥有有力的双臂和敏捷的身手。成品的石块和碎石搬运亦是依靠人力,主要用竹筐、扁担肩挑来完成,或是用板车拉到建筑场所。几十斤重的石头和泥浆大多需要人力,通过临时搭建的架子,从低处搬到高处。

平潭自古就是海上交通要塞、军事要地、海防前线,挖掘防空洞、修建地下粮库、建造坚固的石头碉堡,抵抗海盗,抵御侵袭……第一代挖隧道的平潭人,用生命与血的代价,凭着榔头与铁锹,夯实了挖掘技术并代代相传。如今的平潭人承包了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隧道工程。

海岛以开放交流的态度,与岛外保持着积极的经贸往来。出海远洋的船只带去紫菜等海产品,也带回食品、日用品。码头港口商贾船只往来频繁,“兴化好安头,海山好潭头”中的“好潭头”,就是古时对平潭集市南街的赞美。清代平潭与台湾并肩海防,当地五福庙供奉的台湾城隍与台湾安平海山馆,是两地水师200多年换防守边的历史见证。

平潭石头古厝朴实无华却浑厚沉稳,堪称海洋建筑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