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王丽君 宫琬舒:闽地廊桥以廊护桥

发布者:颜郡发布时间:2023-04-04浏览次数:20

寿宁县下党村鸾峰桥



八闽廊桥是桥梁和房屋的巧妙结合体,“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最有技艺价值的木拱廊桥主要集中在山水相连的闽东、闽北。

古人营造十分注重风水,认为水流会带走一个地方的财气和福气,所以要在聚集财运的村落水口(水头和水尾)“锁住”象征财源的水流,而廊桥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同时,廊桥在山水间穿梭,在山脉的断开处接龙,更有着延续地方龙脉的一种含义。许多桥名与风水相关,如屏南县屏城乡的玉锁桥,也称为龙津桥、溪尾桥。

如果一个村庄只建一座廊桥,一般多建造在村子的出水口,即村尾。寿宁县下党村的鸾峰桥,也称下党桥,是全国单拱跨最长的贯木拱廊桥,就建造在下党村之水尾。溪谷将两岸的山脉劈为两半,鸾峰桥在长獭溪的拐弯处,重新接起龙脉,即所谓的“接龙”“护龙”。

如果一个村庄建两座廊桥,那就在村口和村尾各建一座,称作“姊妹桥”。寿宁县南阳镇原有渤潭、石马二桥,《渤潭、石马二桥记》说:“以渤潭为内库,必藉外栏石马为外水口,即地户。地户紧密,风水攸关。”如今石马桥已不存,渤潭桥则是现在的回澜桥。

屏南万安桥的楹联“过客勿惊难去马,行人且喜有长虹”,松溪县渭田镇五福桥对联“安澜成砥柱,利济胜舟舆”,都证明了廊桥为人们的交通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屏南千乘桥的南端碑刻《千乘桥记》,记载了过去的极为不便:“行人病涉,时以小艇济之桥也,而变为渡焉。特是羲驭西沉,谁作渔郎之唤;鸭头春涨,那为舟子之招。缅彼征人,其自涯而返者,来易更仆数也。”

乐善好施的闽地民众便举众人之力,捐献募资为当地建桥,还有官员带头建桥,造福一方百姓,寿宁县张坑桥上“署寿宁县正堂加十级周立宰捐俸银叁拾两,禄位高升”。廊桥又为歇脚憩息、遮风挡雨、避暑纳凉的场所,有些还会提供茶水,如闽北松溪县的烧茶桥。

廊桥的命名,诉说着一方民众对福祉的祈盼。有的直接以“福”字命名,如南平市延平区茫荡镇谢地村延福桥、顺昌县建西镇南山村麻福桥(又称双全桥)。有的以“寿”“庆”“安”“祥”“瑞”“宁”等字眼命名,如武夷山市余庆桥、浦城县临江镇安桥。屏南千乘桥取名“千乘”,意图廊桥结构牢固、承载千古。沙县夏茂镇进谷桥,寓意百姓能年年丰收。

闽地的“走桥”习俗即“走百病”。在政和民间,民众信奉人的一生至少要走三座桥:金桥(杨源乡坂头花桥)、银桥(澄源乡富垅桥)、奈何桥(镇前镇上梨洋村水弄桥),大家都以“走”过这些桥为荣,这样便能功德圆满。

政和端午走桥民俗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投粽祭“屈”,寄托了众人对衍化为水神的屈原的虔诚心愿。人们一边诵经,一边将粽子投入河中,这样走桥仪式就算是完成了。

走桥在光泽被称为“量桥”,在邵武叫作“行桥”,两地多在七夕举行此类活动,因为传说这是民间的好日子,天上牛郎织女得以鹊桥仙会,在人间的美好祈福也会相应如愿。

“庙在桥中,桥在庙中”,寿宁地界的廊桥基本上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桥横跨溪水两岸,神龛多设在桥屋当中。也有的偏居在桥屋的一旁,有的则在桥头路边独自建立宫庙。

虽然各个廊桥内具体供奉的神灵会有所不同,实行杂祀的形式,但桥祀祈福活动基本相同,人们祀的桥之守护神即“桥神”,也是“祀神”,不论是佛是神,都把廊桥视为仙灵之桥,“祀神”是希望神祇保佑风调雨顺,“祀桥”则寓意着临波镇水。寿宁廊桥奉行全神崇拜,除了传统的释家观音菩萨、道家真武帝、儒家文昌公等大众神之外,也恭迎当地仙班土地公婆、临水夫人陈靖姑、马仙、虎马将军、黄山公,这些神明共同成为“桥上的神祇”。

廊屋屋顶的正脊两侧通常会施以鸱吻,龙头鱼尾,龙口张大,尾部上翘而卷起,造型十分生动;还有吉祥寓意的组合图案,如寿宁县升平桥彩绘上的“麒麟送子”,福安市坦洋村凤桥木雕“福”“寿”二字。

廊桥上的楹联吉语,也体现了民众的愿景。寿宁县犀溪镇翁坑村寿春桥廊柱上有多对楹联,上书“寿世康民崇礼仪,春风化雨育和谐”“南山白鹤千秋寿,北苑青松万载春”“胜景扬芳临梓帝,廊桥拱瑞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