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福州10月26日电(记者 黄蔚)数位参加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的大陆专家对中评社表示,由于历史及现实等等原因,“一国两制”这一极具包容性的制度设计被台湾社会长期污名化,呼吁台湾社会静下心来、仔细听一听新形势下具有新内容的“一国两制”具体包含哪些意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9月2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任内首度提出“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台湾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表示,台湾不接受一国两制有历史背景,因为大陆提出“一国两制”时,台湾社会正值蒋经国执政时期,他把反共作为执政的王牌,大陆提出的任何政策台湾都要反对。在反共的大背景下,必然要反对“一国两制”,而且还要动用媒体将它污名化,导致现在台湾民众不清楚“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什么,却基本上一致地持反对意见。
余克礼说,所以大陆要增进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瞭解,而这就需要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的大前提,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两岸仅仅做到了经贸交流正常化,政治关系仍在僵持。只有全面正常化,台湾民众才能理性、客观地瞭解一国两制。
余克礼表示,目前打开政治僵局很困难,因为其中涉及的不仅有两岸,还牵涉国际大背景,即美国不希望看到政治和解,不希望看到签署和平协议并建立和平机制,因为美国不想放弃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就没有了立足点,因此,需要两门民间的各种力量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谢郁则对中评社记者表示,台湾之所以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国两制”反应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该政策并不瞭解,这个制度的设计其实是非常灵活变通的,它分两个部份:“一国”即“一中”,底线和原则是不会动的,而“两制”则非常具有包容性,未来什么样至今还没定论,因为它是由两岸共同缔造。
谢郁说,目前“一国两制”已经有了香港模式和澳门模式,而未来的台湾模式是应该由两岸通过对话和协商来共同填充“两制”的内容。
“绿营一直渲染称‘一国两制’是要吞并台湾,但他们不瞭解的是,‘一国两制’是在付出最小代价,保存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统一,这何乐而不为。”谢郁说,“因此,台湾无论当局还是舆论,都不应该受香港“占中”的影响,放弃进一步瞭解和思考‘一国两制’的动力。”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过去的历史中,两岸政治关系曾经处于“零和游戏”状态,相互否定和丑化对方符合敌对关系下的政策逻辑。邓小平在这种情况下率先大胆提出“一国两制”模式,对于尚走出“零和游戏”的台湾当局来说,发动所有宣传工作进行污名化批判也是一种制式反应,“一国两制”从一开始就在台湾变成负面词汇。“内行人眼中可能是一块美玉,看在外行人眼中很可能就是一块脏兮兮的石头”。从80年代开始到新世纪初,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负面印象一直在强化,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照顾台湾民从的感受,大陆方面采取了尊重、耐心和包容的做法,尽量在两岸互动中少提“一国两制”,只是在大陆内部重大活动重申‘一国两制’。显然,大陆方面从来就没有放弃“一国两制”的主张,少提只是不想对台湾民众造成无味的情感伤害。
刘国深指出,在台湾民众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法理和政治现实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定水准之前,大陆方面少提“一国两制”是务实的做法。而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统派时再一次提出“一国两制”,其实也是要听台湾赞成中国统一人士的意见,其中有不少新的提法,对于“一国两制”的发展和完善来说不失为一个机会。希望台湾各界朋友更加理性和耐心地面对“一国两制”,了解大陆方面“一国两制”政策上到底有了什么新思维。我认为,在海峡两岸之间“一国”已难再简单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划等号,我们对“一国”的理解更应该和“一个中国新三段”论述相结合,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如此看来,不难理解“一国”的内涵和80年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台湾方面可以深入研究其中的空间。而在“两制”方面,台湾多数精英也早意识到必须面对大陆,台湾国际参与、台湾在两岸共同政治事务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必须和大陆进行协商。
刘国深表示,现在的“一国”已经进入升级版阶段,而“两制”也有很多跟过去不同的地方,现在不是零和游戏的时代,两岸应该进行战略对话,彼此欣赏对方。与中国大陆共同探讨“一国两制”的新意,对台湾方面来说是充满正能量的选择。
宁波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邓启明则对记者表示,由于长时间的分隔状态,且截然迥异的媒体生态,台湾方面对“一国两制”的不理解是造成岛内对该政策反感的最大原因,在推进岛内对此认知的过程中,相信民间层面、学术界的交流能起到架起桥梁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