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杨开煌:两岸文化分裂危机增强

发布者:张晓峰发布时间:2014-10-26浏览次数:48

    中评社福州1026日电(记者黄蔚)台湾铭传大学教授兼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今日在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上表示,特意带有政治目的地去推进文化交流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中国大陆官方若希望付出的努力与收效成正比,则需要不过分强调“同”而忽视“异”,且顺应时代发展推出更多前瞻性的文化交流项目。
  杨开煌开篇表示,大陆方面推进闽台交流,强调闽台间关系深厚、本属一家,这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也需要注意这只是部份事实,且当我们带有政治目的去强调推动闽台文化交流的话,其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杨开煌说,对台湾而言,历史的、事实的“同”不等今日也“同”,即使今日也“同”,还是不等于一定要中国大陆,要两岸统一;何况在台湾以李登辉到民进党掌的廿年间,有计划地,推动以分裂台湾和大陆的认同为宗旨的文化、历史、语言的教育和反中的意识形态宣传,这一整套细密地“去中国化”的政策,大大改变了台湾青年的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使得台湾分裂意识和主体意识大大抬头,两岸文化的分裂危机也大大增强。
  杨开煌认为,中国大陆官方对两岸文化交流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效不成正比,造成这一状况的的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从文化交流的理论层面来看,中国大陆过度强调两岸的“同”,以至于闽台文化交流的“异”,因而两岸文化之“异”,反而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负担,更成为反对两岸文化交流者,打击“同”的有力证据和借口,同时强调两岸的“同”,也升高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期待,更降低了文化交流的意愿与效果,是认真研究两岸文化之“异”,尤其是闽台文化之“异”,才是化“异”求同之道。
  杨开煌说,“从软实力层面来看,如果我们认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话,则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其影响力,而影响力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功夫,也是一种“铁杵磨成针”耐力,所以“文化交流”是一种慢工细活,不能有政绩心态,换言之,软实力不能硬推销,官方可以订规则,可以造市场,但是执行层面必须文化人、文化展示者、文化产业者、文化推销者,才能有创意的交流。”

    第二,从文化交流的内容层次来看,除了历史层面、民族层面的内容之外,必须有很多前胆性,未来性、发展性的内容,例如全球化下的闽南文化之顺应与变迁;闽南海洋文化与中国海洋文化之比较;沿海的海洋文化与海岛的海洋文化:英、日与台湾海岛文化之比较;中国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之比较等,都可以吸引两岸的文化精英,投身研究,发展新内容,探索新论述,构建未来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化。
  杨开煌说,两岸的文化交流必须提供更多的现代元素,更具吸引力的文化需求,透过文化交流引导创意和创新,才有未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