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勇麟 | 乡村振兴视野下两岸创意农业发展

发布者:颜郡发布时间:2023-02-20浏览次数:133


袁勇麟福建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华文文学、新闻传播和文化产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散文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等多项,出版《20世纪中国杂文史》《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等专著7本,并多次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一、两岸文化创意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发展样态


创意农业的核心是文化创意与农业的融合,让文化有更多的载体,让农业有更大的产业价值。创意农业以知识产权为先导,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从文化上实现创意农业、创意农村,培养创意农民。根据创意农业中文化创意与农业产业有机融合的方式,可以将两岸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分为两大类,即“农业文化化”和“文化乡土化”。


(一)农业文化化


“农业文化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创意的方式和手段赋予农业文化的意境和美学。农业只有“文化化”才能实现农业从实体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型,进而提升品牌价值,获得更高的附加值。根据文化创意融于农业生产与营销过程的不同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农业种植方式的创意

 

传统农业种植讲求农业收成的经济价值,种植的方式、形态从未成为农业发展的考量范围。但在创意农业的发展中,农作物的种植形态完全跳脱出传统简单、随意的“横平竖直”样式,开始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种植手法,形成以观赏为主要目标的观光农园。 

首先,在种植区域上创意。把农业种植地当作景区来打造,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如乡村的一条沟渠、一个山谷,都按照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保证农作物种植的基础设施完善。在小的范围内,如沟渠、山谷或村庄内的作物,综合其颜色、高矮、大小等特点,按照特定含义和艺术图案进行种植,形成多样图形供游客欣赏,使其景观产生错落有致、赏心悦目的效果。

其次,在种植载体上创意。通过设计不同的土壤环境,在农作物生产规律允许的范围内,提早或推迟播种期,延长观赏周期;还可种植独特的农作物品种,以吸引求新猎奇的游客。


梯田迷宫在满足种植需求的同时为游客增加了游览体验

 

2.农业劳作主体的创意

 

传统农业的劳作主体是农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居民逐渐远离乡村生活,渐渐淡忘了以往农耕劳动的记忆。创意农业的另一种呈现是打造休闲农场,从丰富多样的农业体验活动着手,将游客重新带回乡村,成为农业种植另一劳作主体。游客在休闲农场体验种植作物、采摘果实、饲养动物等传统耕种,还能食用自己采摘的新鲜安全的农产品,不仅身心回归自然,而且重识农耕文化。游客在整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直觉的深层体验中,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自然生态以及农业文化,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感受。每位游客因其自身的体验经历,产生对农业文化独一无二的感知。


3.农业营销策略的创意

 

后现代的社会语境下,受众消费的不仅是产品功能本身,更重视的是功能以外的附加值,精致消费、文化消费、意义消费……农产品也不例外。在创意农业中,农产品的文化消费、意义消费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农业本身的价值,而要实现文化价值,营销推广必不可少。 

首先,以农业文化节进行创意。文化节庆能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所营造的欢乐气氛能够不断渲染游客的情绪,催生积极正面的感染力,从而使农产品的食用功能和产品文化能够不断地在人群中被扩散和接受。 

其次,以乡村博物馆进行创意。一些地方乡镇整合地区农业资源,建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的史料记载和物品展示,向游客科普真实、详尽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作物产品知识,实现农业文化的有续传承。

再次,以农副产品价值进行创意。传统农作物产品收成后进入市场销售便完成了其使用价值,但经过创意后,产品的功能不断获得拓展,成为艺术品、礼品或功能食品,大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文化乡土化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乡村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经济、生态等实用主义的功能,而具备了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和象征意义。中国的乡村作为延续存在千年的人居和生态环境,积蓄了浓厚的历史文明。”乡村振兴的一大要义就是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和人文精髓,繁荣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因此,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重点还在于将农业元素融入文化载体。

 

1.产品包装的创意

 

近年来,农业正在致力打破“低端、粗糙”的传统印象,以农业生产技术和品牌包装设计的创新为核心,朝精致化、高端化路线发展,立足在“质量高、精良质朴、简单怀旧”等理念中寻求突破,不断涌现出众多精致高端的农业品牌。

首先是包装结构材料的乡土元素。文创农产品包装材料往往选用农业原始的生态材料,如牛皮纸、布袋、麻袋、草编袋、藤袋等,在材料选择上还原自然。 

其次是包装视觉设计的乡土气息。文创农产品包装的色彩大多采用质朴的米黄色、白色,外包装上还印有与农村生活有关的农业劳作场景、农作物、乡村民俗、节庆、服饰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元素,通过运用象征符号清晰地传达“乡土感”,从而唤起对“乡土价值”的联想与认同。通过色彩、图形等元素回归“土地”,重现对乡村场景的再创造和艺术性表达,能激发消费者的乡土情怀。

再次是品牌广告文案的乡土情怀。农产品的文化创意,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还在于赋予产品文化的内涵,让农产品有“故事”,从而将传统农产品的价值从生产价值转变为文化价值。如今,许多文创农产品牌都会给每一个系列的产品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有趣、有意又有辨识度。一些文创农产品还在外包装上书写与产品有关的故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阅读文案,了解产品故事,建立起对农产品文化的情感认同。


2.建筑设计的创意


乡村建筑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一环。一些古朴的村落建筑是乡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迹,既不能因为城市化进程被荒废,也不能因旅游的过度开发而严重损毁。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乡村建筑,让乡村建筑获得永续价值,成为现代农村发展的一大课题。

如今,以乡村民居为原型发展出各色各样的生态民宿,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形态。每个民宿都有各自的特色,有的突出原住居民特色,有的凸显田园风情;有的怀旧复古,有的充满新奇;有的温馨浪漫,有的可爱动感。民宿以秀美的乡村风光为背景,提供舒服的住宿服务和地道的乡村美食,从而营造出休闲愉悦的乡村气氛。每个民宿都奉行“精而美”的经营哲学,简单古朴的建筑却饱含了独特的文化气质,备受民众喜爱。民宿因此成为台湾地区旅游业的“精品”,造就了许多来台游客心中独有的“民宿情怀”。



霞浦利用地理位置开发特色海景民宿


二、两岸创意农业的实践策略

 

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李钺锋指出,“台盟中央要充分发挥‘台’字特色、亲情乡情优势,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与两岸交流相融合。”随着创意农业交流合作程度进一步加深,发挥台湾地区创意农业综合性强、成熟度高、产业覆盖全的特点,能为两岸带来更高效的农业优势互补合作的机会,助力大陆乡村振兴发展。


(一)文化创生:台湾创意农业的实践策略


 台湾地区在1991年就提出以“发展农业、照顾农民、建设农村”为宗旨的富丽农村建设目标。富丽乡村诠释了乡村休闲产业开发、开敞空间设计、生态环境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文化再生等方面蕴含的人文、休闲、学习、体验、消费与分享兼顾的新乡村价值体系。2017年,台湾地区又提出“农村再生2.0”政策,力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引导城市资本进入乡村创意空间,促使不同文化创意在乡村空间与农业发展中碰撞交流,为创意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台湾地区将2019年定为“地方创生元年”,以期调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股力量去开拓乡村所具有的资源,带动乡镇文创、旅游体验、在地文化等三级产业进入市场主流。这一概念诠释了台湾地区创意农业发展过程中“人、文、地、景、产”五方协同的创新生命力。


1.文化保留:挖掘乡村在地资源

 

“在地化”就是就地取材深度利用农村和农业资源,将原本不赚钱的农业产品通过深加工带来可观的利润。台湾地区的创意农业擅长深挖地方产业特色,不仅能够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凸显当地文化特色,还能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从新鲜农产品、炼干制品到提取农产品成分制作成的美容护肤品等,台湾地区农业实现一整套生产、制作、包装和产品输送,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在文化发展修复的理念下保留了乡村既具有独一特色又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部分,形成既与城市文化、同类乡村文化差异定位,又与地方产业强关联的乡村建设定位。台湾地区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村一色”的创意农业定位,让文化创意产业紧贴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打造乡村在地性的创意农业。

 

南投县信义乡“梅子梦工厂”、苗栗大湖乡“草莓王国”、台东池上乡“池上米”,都通过挖掘乡村“家有产业”,充分围绕“特色、精品、休闲、创意、文化”的发展理念打造区域优质品牌。例如南投是台湾最大的梅子产地,在梅子产业因竞争而出口受阻的年代,信义乡“梅子梦工厂”开始梅子产品乡村振兴视野下两岸创意农业发展的自创品牌营销。他们坚持使用当地当季的新鲜梅子,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添加化学药剂,创造了一间有故事、有创意、有梦想的“梅子梦工厂”。“梅子梦工厂”采取在地人文与印象结合开发商品,串联人文地产景,翻转农产作物梅子成为当地独有的产业,研发出梅酒、梅精、乌梅、梅糖、梅冰等 200多项产品。“梅子梦工厂”因为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同时对于加工技术的传承与复刻,而荣获台湾地区第二届科技农企业菁创奖。



台湾“梅子梦工厂”致力于让每一个到访的客人

都感受到属于信义乡部落的风情


  2.文化体验:回归农耕乡土情怀

 

古人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创意农业的重点在于让城市里的现代人重新回归农耕文化,能够忠实地表达乡土文化意涵。以种植为主题的薰衣草森林、以奶牛为主的飞牧农场,清境农场、初鹿牧场、香格里拉农场等一系列农业生态体验园,为真实农场赋予浪漫惬意的田园诗意,呈现理想型的乡村空间。

 

例如台湾地区薰衣草森林原属台中县新社乡中和村,地处偏僻山区,山间满是杉树、樱花与油桐,清澈见底的抽藤坑溪贯穿而下,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溪谷。早期,薰衣草森林所在地连地图都没有标示,也无法使用手机和网络。2001年,来自高雄的钢琴教师林庭妃和在台北银行上班的詹慧君,离开原本安稳的生活,来到人烟稀少的宁静乡村,筑起梦想的薰衣草森林。薰衣草森林以在地资源为基础,融入体验、仪式、旧建筑改造等设计,打造丰富的景观设施、节庆活动和产品服务,提供涵盖食、宿、学、文等全面而多彩的特色文化体验,建构园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微观层面表现为薰衣草等香草植物的知识;在中观层面呈现出一种亲近自然的环保生活方式;在宏观层面彰显出梦想、自由、勇气等深度价值,凸显自然与人文统一。

 

在台湾地区经济转型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之下,从最初仅有一座咖啡馆、一片小花园和约10平方米薰衣草的户外咖啡馆,发展壮大为面积多达6万平方米的台湾地区知名文化观光园区。近年来,我国大陆一些地区也涌现多个乡村文旅产业,例如秦皇岛的阿亚那黄金海岸社区、无锡的禅意小镇——拈花湾等等,通过搭建全域生活场景集合生成娱乐、情感、审美体验,极大提升参观者的文化获得感。而薰衣草森林作为乡村文旅的典范,其成功经验是能够为许多地区发 展乡村文旅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围绕“衣、食、住、行”创新乡村旅游体验,让游客沉浸原始的农村生态环境,参与种植和互动,以情感共鸣重塑人们乡土情怀。通过诚挚的记忆唤醒,创意农业重新呈现了乡村文化自然、淳朴、悠闲、宁静的农耕与民宿文化,引发游客对新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创意农业为乡村带来新的文化创意元素,必然将城市文化以鲜明的资本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方式带入乡村空间中。乡村与城市的文化重组、融合成为创意农业有序发展的成败关键。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也就是说,商品要成为消费的对象,必须成为符号。台湾地区创意农业通过多种方式将城市符号在乡村空间进行内容化、产品化、商品化包装,促进乡村文创与城市文创的整合营销,提升乡村旅游体验值,打通内容体系、创意体系和营销体系资源对接,将乡村农业与文化迅速转化为商品。

 

其一是简单地把城市文化符号黏贴在乡村空间中,如在稻田中加入动漫玩偶等城市文化符号,增加乡村旅游趣味性。如天猫国际为了适应台湾地区创意农业的营销方式,在花莲打造了“天猫国际”LOGO彩绘稻田,以微电影拍摄记录从水稻插秧到最终收割的劳作过程,用城市流行的方式营销乡土故事。

 

其二是运用城市流行话语对乡村形象进行重新解读和塑造,用时尚方式讲述乡村故事。如云林县的古坑咖啡,为每一种咖啡撰写故事,用故事赋予咖啡充分的情感,将咖啡带给消费者知性的嗅觉、视觉和味觉冲击过渡到感性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溢价,带动产品增值。古坑乡因推广咖啡栽植成功,打出“台湾咖啡的原乡”名号,在台湾地区社会休闲消费需求的导向与自身拥有产业观光资源下,以创意文化造就咖啡休闲产业的经济面向,由一小型咖啡消费市集逐渐演变为产业竞相进驻的“群聚经济”。

 

古坑咖啡的“历史挖掘”与“创意文化”兴起,更随2003年举办第一届台湾地区咖 啡文化节而掀起一股咖啡产业的经济热潮。古坑乡咖啡观光休闲产业发展迅速,除台湾地区咖啡节造就知名度外,自然的山林悠闲景观氛围与琳琅满目的各式咖啡餐饮、民宿、咖啡相关产业等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当地业者善用自然的环境优势,搭配以咖啡为名号的各式咖啡餐美食,完全满足游客的感官需求;古坑乡因地理位置,短短几年就涌现出数十家家庭园咖啡与民宿,夜景加咖啡的意象空间,较好满足当代人的“休闲想象”。 


(二)多元共时:大陆创意农业的实践策略 


纵观人类文明与中国历史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既是工业革命的先导,也是推动农村向城市化转型的关键性因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工业劳作所需要的劳动力远远大过农业劳作的劳动力需求,大量劳动力逐步脱离农村生活和农业劳动,跨域转移进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掌握先进技术人才的流失、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加剧了农业生产结构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引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可见,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着眼科学技术的革新和演进。时移世易,中国大陆的经济腾飞带动了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信息革命触动的互联网技术让大陆的创意农业强势突起,以多元、新颖、高端的科技理念引领农业与农村发展,从而实现科技创新、农业创新。


1.“众筹式”创意农业融资新渠道


众筹是指通过大众筹集资金的方式获得对项目经费支持的行为。众筹门槛低,扩散快,在众筹平台上发布众筹项目的过程,实则也是向社会宣传项目的过程。对于创意农业项目来说,线下竞争激烈,市场推广成本高,通过众筹平台,可以降低初创时的投资成本。此外,众筹过程中需要对项目深度梳理、包装、规划,也成为打响品牌知名度的良好营销手段。

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农场,采取类众筹的方式,一方面借助社会力量进行资金募集,一方面调动村民力量进行股份认购,开创了家庭农场集群新模式,实现了资源、资产和资金的聚合。鲁家村农场建设了18个不同特色的家庭农场,分别以野山茶、特种野山羊、蔬菜果园、绿化苗木、药材等产业为主。18个农场的周围分布着村民自主经营的农家乐、民宿、农副产品商店,还设计了一条环村观光线路,将分散的农场串点成线,形成一个巨大的生态圈。鲁家村把农田变成农场、把村子变成景区、把村民变成股民,呈现了一个“有农有牧,有山有水”的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


2.“互联网+”创意农业新业态


   大陆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现代农业和乡村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浪潮。以阿里巴巴、京东等集团为首的电商公司不断入驻农村市场,成功实现了创意农业的“中国式”发展。

   其一是“淘宝村(镇)”带领乡村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根据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与阿里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淘宝镇”已达到2171个,约占全国乡镇数量的7.2%。其中,主营文化特色产品的淘宝村依托历史禀赋和自然禀赋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企业,产业集聚逐步形成。河南曲阳石雕、浙江东阳木雕在淘宝村文化产品的销售中独占六成,逐步形成了以电商销售为主的乡村文化产品营销模式。

   其二是o2o”农产品线上销售迅速崛起。浙江等多地乡村农产品供销社直属企业与淘宝网聚划算联手打造的“聚土地”私人订制农场,成功实现了农户通过到电子商务公司将农田使用权转借出去,每“出租”1亩地,每年能领到800元左右的租金,精通种植技术的农民还被聘请来种植作物和看护田地,再以每两星期为周期将收成的农产品快递给用户,农民每个月能领到3000元的工资。而生活在城市的消费者通过淘宝自由认购土地,可以选择土地的位置、面积和作物种类,获得实际农作物产出,甚至能通过网络实时了解作物生长情况。其三是农产品“私人订制”不绝如缕。京东推出“京东大脑”,为消费者带来了个性化、区域化的推荐结果,可帮助不同地区与不同消费习惯的人群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高品质农产品。淘宝推出了农产品电商消费分析平台,商家可以根据以往的销售信息和“淘宝指数”,用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排行榜、成交指数等。

   台湾地区创意农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农业文化渗透,以文化带动情感联结撬动乡村建设的主体意识回归。大陆创意农业则更加注重创意农业的业态创新与产业渠道拓宽,以经济效益驱动乡村发展能动。二者以不同的维度解决乡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面向和合作思路。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两岸创意农业合作发展要旨


 

乡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亲近,是生态和人文的直接结合,体现着人类面对大自然时一种淳朴的创造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意农业的发展价值在于借助现代产业化方式促进乡村产业和文化发展成为区域发展观念的主流意识,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乡村生活方式。结合两岸创意农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台湾地区创意农业的优势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施展农业的人文性,让农业透着“精致、温度、情感”的气息。而大陆的创意农业胜在以丰富的资源拓展出一系列的产业链条,让创意农业呈现多样、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实现两岸创意农业的合作,必须充分发挥两岸的独特优势,推动两岸创意农业的资源整合,实现互惠共赢。


(一)两岸创意农业合作发展的制度设计


创意农业作为促进现代城乡文明交融和共同进化的主要途径,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协调各利益群体的乡村振兴视野下两岸创意农业发展关系。两岸创意农业合作发展必须在合作过程中用理性的力量超前引导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设施和服务建设,确保产业平稳、均衡、有序地发展。

 

1.规范发展:明确产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目标

 

经济学者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提出“公共目标”的观点,认为“公众接受的计划目标”是“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两岸创意农业合作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目标、社会文化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等。经济目标是带动力,社会文化目标是发展结果,生态环境目标是过程性指标。因此,两岸创意农业合作发展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农业资源分配与市场秩序协调功能,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农业资源开发;要推动农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农业生产企业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文化与环境保护,促进各利益主体合作共赢。


2.重构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自然界紧密相连。两岸创意农业合作发展根植于本地特定的文化资源,与特定区域的社会关系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不断进入产业组织系统。因此,两岸创意农业合作演进必然与当地经济、政策导向和社会文化呈现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态势。经济学者阿玛蒂亚·森也认为:“发展必须更加关注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意农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乡村村民,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受益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传承乡村文化,也能带来精神的满足和乡情自豪感。可以依靠姻亲、血缘、乡邻、熟人等乡村社会关系,集聚与扩散创意农业对乡村日常生活行为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效增强创意农业在乡村发展的组织效率,提高创意农业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互动与耦合关系。


  (二)两岸创意农业合作发展的资源整合


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化,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的创意农业若依然只依赖在地资源便会处于封闭状态。两岸创意农业合作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必然会经历向外扩展产业主体,推进外部市场的开拓,才能有效增加市场需求规模,加速产业快速发展。


1.优化环境:完善两岸政策支持体系

 

两岸创意农业的发展依赖政策的保障,必须持续深化“农林22条措施”落地,助力台胞台企参与创意农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应围绕两岸农业生产企业在农业林业领域发展涉及的农地林地使用、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投资经营、研发创新、开拓内销市场等方面提出具体支持措施,进一步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加强台湾地区农业生产企业进驻大陆,发挥其创意农业在经营理念、管理规范、品质高端等方面的优势,有效结合大陆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广大的市场,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双荣共赢,助力乡村振兴。


2.资源配置:构筑创意农业产业链条

 

农业发展的组织系统构成有两个主导因素,即文化和创意。创意农业的组织系统是运用文化创意方法对农村文化资源、农产品、社会资本、农业生产和文化艺术等活动进行整合与开发,形成了以农林牧副渔为主的核心产业,以餐饮、旅游、演艺、娱乐为辅的关联产业,以影视、动漫、服装、玩具、工艺为外延的衍生产业,以及以金融、设计、媒体、会展、物流为支撑的辅助产业。因此,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创意农业起步早、品牌多的经验,引入饮食教育、自然教育、农耕教育等,再结合各区域不同的乡村文化、传统习俗,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其次要充分利用大陆得天独厚的电商资源,支持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参与各类线上线下农产品订货会、对接会,拓展大陆内销市场,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三)两岸创意农业合作发展的运行机制

 

创意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到产品消费的转化。张振鹏认为,文化创意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存在渗透与拉动两种机制:通过文化创意要素对农业进行渗透实现产业内部结构的分解,促使农业产业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流动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转换,提升农业中的文化含量与经济价值;农业通过产出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拉动作用。因此,两岸创意农业合作发展要充分发挥两项机制的推动作用,促进创意农业的合作发展。

 

1.以互动渗透,形成产业内生发展力

 

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者除了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之外,更加看重商品使用过程中的服务体验、情绪感受和精神满足感。不同的乡村文化于每个消费者而言都是不同的,能引发不同消费者不同的感受渴望。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享誉盛名,其突出的文化在地特色为农业发展打开了新的视窗。美国学者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提出:“创造力并不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发生的,而是个人思维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结果。”大陆既有与台湾地区同根同源的农耕文化,又有资源更加丰富的畜牧文化,可以借鉴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引导不同区域的乡村挖掘独特资源创设乡村文化互动体验活动,让外地消费者与本地居民实现互动,在互动中形成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并在直面现代社会时重新审视自己,由此激活文化传统精神中蕴含着的创造力,并从中实现乡村文化的不断优化再生。

 

2.以品牌拉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资源配置、产业经营、内涵提升和营销扩展能力的综合反映,创意农业的发展壮大依然离不开品牌的加持。台东的“池上米”、美浓农业小镇都是闻名遐迩的创意农业品牌。品牌的打造有助于两岸形成发展合力,深入开发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盘点、保护和开发乡村农业文化资源,有效引入台湾地区品牌管理团队进行品牌内涵提升、运营管理、文化创新和营销宣传,再借助大陆高科技对品牌进行价值提升,丰富产业形式,并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源品牌转化为产品品牌。品牌的打造有助于带动乡村关联产业的发展,重树乡村的整体形象,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并赋予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四、结语

 

“文化的角色是反映、完成或实现自然的真理。”根据这一理论范式,文化是一种源于自然的产物,自然与文化以两种模式存在:或者互相补偿,或者自然的意义、价值和存在被文化使用。在这种的文化视野下,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创意农业成为一种必然。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创意具有扩散性,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思维活动,而且能够催生新产品、新市场,新机会。”

从生产层面看,创意农业是农业生产在新的消费环境下的一种文化呈现;从文化层面看,创意农业是现代人对自然的诗意回归,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载体。在文化为根的基本理念下,结合农业的文化资源发展创意农业成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已在台湾地区风生水起,且在大陆蔚然成风。

如今,仅在福建省就有80多支台湾地区建筑师和文创团队,为30多个县的近200个村庄开展规划设计和产业文创。积极探索两岸创意农业的交流融合,对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两岸创意农业各有优势,共同创造现代乡村蓬勃发展的生机,为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断裂化”、乡村环境“破败化”、乡村人口“空心化”和乡村 精神“衰落化”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一)物归本源,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断裂化”问题

人才、技术和资金仍然是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农业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缺少高附加值产品;农户个体按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要发挥创意农业文化加值的特点,需要不断打造精致农产品,让高品质、有特色的农产品占据市场,提高经济产值,延长“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运营渠道,建立组织机制;通过文化创意的带入,创意农业解决了传统农业融资难,起步门槛高的问题,运用新兴的科学技术获得财政资金扶持,稳定经济渠道;实行“订单式”的销售服务,通过农业、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的 有机结合,将“农户+基地+企业+客户”串联起来,不断扩大推广面,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经济盈利面。

(二)回归自然,解决乡村环境“破败化”问题 

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不平衡的基础上,占用了土地用以建造楼房,污染了土壤用以开办工厂,消耗了资源用以生活……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与自然的重要性。创意农业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以文化和自然为基础提供人们不同的生态体验。这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尽量减少对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与农业生活环境破坏的情况下,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回归。经由创意农业的打造,乡村的农业生态与景致风貌才能焕然一新。

(三)人归故里,解决乡村人口“空心化”问题 

乡村由于地理环境偏僻和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大量青壮年“出走”求学、打工,技术性人才回乡就业意愿弱,造成乡村“无人才、无技术”的恶性循环现象,农村便成了“空心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要义是将人才吸引回乡村,真正实现乡村有人才、有产业、有生活,才能重新恢复乡村本来的生活面目。创意农业更应抓住“人”这一核心,打破城乡隔阂,通过创意农业的文化性、旅游性和休闲性,让更多的城市人重新认识乡村,激发现 代人重新参与农业发展的主体角色,吸引更多敢于挑战、勇于创造的青年将新颖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运用于创意农业的项目运筹中。 

(四)情归原乡,解决乡村精神“衰落化”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传统农耕社会流传下来的,属于农耕文化的直接果实。农耕文化也因其所包涵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性元素、农业礼俗性元素和农民生活的愿景性元素,成为了中华传统文明和传统礼俗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存在最广泛的文化类型,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但农村人口的锐减导致传统农耕文化因失去“守护人”而逐渐失去影响力。

 

创意农业再现长期农耕文化的实践场景,将贯穿于农业实践活动的乡土景观、传统建筑、生产劳作、乡村民俗、传统仪式等农耕文化资源,呈现在现代休闲生活的“食、住、行、娱、游”等环节中,向人们提供具有浓烈农耕文化特色的文化服务。人们的劳动体验和感知体验,就是农耕文化滋养下的生产创造,它既是一个拓展农业生产价值的过程,又是一个传承农耕文化的过程。

网络图片(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