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插图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几个世纪的辉煌和几个世纪的衰落,而今中国的航海交通又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中国海洋文化的兴盛又让世人重新来看待中国。海上交通不仅使福建地区迸发出勃勃生机,也使得福建在海洋文化的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两千幅图片述说鲜活历史
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研究,仅囿于文字方面的研究与表述,在图录方面也仅着眼于泉州一地,不能充分展示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近来,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隆重推出了一部图文并茂的学术成果——六卷本《图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面世。该书由谢必震教授主编,历时四年,网罗丛残,收录了近两千幅的图片,充分展示福建在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与历史影响。
全书各卷分册如下:《闽在海中:图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陈硕炫著)、《顺风相送:福建与东北亚》(徐斌、张金红著)、《万国津梁:福建与琉球》(谢忱、林燕喜著)、《牵星过洋:福建与东南亚》(聂德宁、张元著)、《涨海声中:福建与波斯、阿拉伯》(丁毓玲、林瀚著)、《舟行天下:福建与欧美》(吴巍巍著)。
丛书中的《闽在海中:图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全书的总论,从古越民族时代福建先民的航海活动开始,考察福建在古代中国航海事业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和过程。对福建古代造船、航海技术、对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客观的评述。该卷主要收录福建古代航海造船的文献资料,囊括了福建古代的港口、海湾、市舶司遗址、柔远驿、航标、管理机构,以及与航海有关的宗教信仰活动遗存、出土古船、造船遗址、航海者活动遗迹、西人对福建的记述、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在福建的活动遗存等图片资料。
《顺风相送:福建与东北亚》主要阐释了古代福建与朝鲜、日本国之间的航海贸易活动,尤其是福建僧侣与朝鲜、日本之间的交往,福建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传播,闽学在朝鲜、日本的传播,等等。除文献资料图片外,该卷还收录了福建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渡海弘法的福建僧侣的遗存,与福建交往的日本长崎港,长崎的唐人屋敷、福建会馆、“福州寺”、“漳州寺”、“泉州寺”,以及朱印船、行船执照、勘合簿等图片资料。
《万国津梁:福建与琉球》论述了福建与琉球古国500多年的友好交往关系。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为中琉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该卷主要收录了福建与琉球的航海图,中琉交往的有关宗教寺庙、贸易物品、使者墓葬、碑刻资料、移居琉球闽人的家谱、册封进贡的海船、使者日记、遗墨等。主要探讨了中琉贸易、福建文化在琉球的传播、琉球社会的进步等问题。
《牵星过洋:福建与东南亚》,描述了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与福建的关系,收录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各种文献资料,尤其与福建关系密切的。诸如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卫所武功选簿,记述了福建各卫将士随郑和下西洋的军功,郑和铸造的钟,郑和为下西洋修建的天妃庙,郑和船队集结地长乐太平港遗址,郑和在泉州灵山圣墓前进香的碑刻,郑和在海外的遗迹等图片资料。东南亚是古代福建人经商及移民的传统地区,当地遗留的文化遗迹较多。因此,该卷所收录的图片,还包括东南亚各地著名的华人庙宇或遗址、碑刻、海舶的图片,欧洲人留下的有关福建人活动的绘画,早期华侨的图片,清朝年间出洋时的文件和证件,以及水下考古出水的陶瓷等图片。
《涨海声中:图说福建与波斯、阿拉伯》,主要探讨宋元时期的泉州港与阿拉伯、波斯商人的往来,以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泉州活动的情况,福建的大宗商品丝、瓷、茶等在中亚、西亚的贸易。收录了泉州的外来文化以及与航海造船有关的遗址等图片资料。
《舟行天下:图说福建与欧美》,主要描述古代福建与欧洲的关系,西人对福建的描述,福建人在欧洲的活动,十六世纪早期殖民者东来与福建之关系,福建通过西属菲律宾殖民地与南美洲的大帆船贸易,以及明末清初中西“礼仪之争”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近代福建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互动等等。
总而言之,全书钩稽遗逸、史料珍稀、体例严谨、整理入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颇为系统而生动地讲述了古代福建海上历史活动创造了举世闻名、延续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曲折蜿蜒的海路,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经济大发展、文化大交流、科技大进步;各国人民通过这条海路缔结了友好的关系,福建的先民们在这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跨越浩瀚大海,以商贸为依托,把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其意义深远、内涵广博,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历史在延续,福建作为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有其历史的积淀,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图说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版,对提高福建在人类海洋文化发展史中的显赫地位,让世界了解福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福建的未来发展与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启迪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