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苏巧莹:闽台清水祖师信仰

发布者:颜郡发布时间:2022-10-25浏览次数:61

(来源:福建日报  2022-9-20  12版  理论周刊·文史)

闽台两地的民间信仰,是融儒释道及其他集成元素的非传统式宗教信俗系统。以清水祖师信仰为例,作为佛教与闽地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信仰体系、文化内涵等经过几百年来的丰富与变迁,形成了两岸各有特色的信俗元素。

清水祖师信仰发端于福建安溪的传统民间信仰,南宋徐明叔《清水寺兴造记》载:“灭度于今百六十余载,香火严奉,灵响益著,驱除灾眚,能弥寇暴,灵应殊异,事不绝书。”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清溪大旱,赤地百里,普足禅师振锡来临,为民祈雨,甘泽随沛,从此居岩修行,又因“张岩”清泉不止,于是祖师公将此地改名为“清水岩”并流传至今。

清水岩作为祖庙,从古至今便是海内外清水祖师信仰的圣地,清水祖师在此周围县域行善修路、募化造桥、普济贫病,传说他通过“祈雨”“行仁”等获得了闽南百姓的崇敬与爱戴,“分身应供,理形食羹,凡所祈求,无不响应”,因此其信仰也迅速传播到闽、粤各地。

有学者统计,清水祖师在闽南地区的分炉将近300座,在闽西、闽北、闽东地区也有零星分布,这一现象反映出清水祖师信仰在福建的空间传播具有区域性、过渡性的特点,其在闽南区域的影响日渐深入、扩大。

各地的信仰均与安溪祖庙息息相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中以台湾地区为最盛。在台湾地区,清水祖师庙的分布总体呈现为南部最多、中部次之、北部较少,其中台南市以40间清水祖师庙居首位。然而,与安溪祖殿最相近的是台湾地区北部各寺庙,有“台北三大祖师庙”之称的三峡长福岩、艋舺清水岩与淡水清水岩规模大、信徒众多,雕梁画栋的精美庙宇是这些祖师庙最令人称道的地方,三峡长福岩便有“东方艺术殿堂”的美誉。

早期安溪籍移民大多到三峡等台湾地区北部地带开垦,作为家乡主神的清水祖师便被一同带往这些地方,以佑乡人平安,因此这一带的清水祖师庙更具安溪的祖殿特色,而台湾地区南部祖师庙虽数量为最,但是其大多由漳泉移民(同安为主)带入并建造,更多的是“在地化”的经营与发展。然而无论南北,千百年来清水祖师信仰在台湾地区生生不息,信众众多。

林再复于《闽南人》中曾言:“闽台民间崇拜的人格神绝大多数是能保民济世,有德行有恒心,而且或忠勇或孝慈的”,清水祖师被敕封“昭应慈济大师”,说明其生前所行之事给老百姓带来了惠泽,具备保民济世、孝慈的特征。

在福建,有关清水祖师的神迹职能,大抵与其生前“祈雨”“驱病害”“修桥筑路”等救济传说相关,殁后又衍生出各种求学、求子、进财等灵验故事。清水祖师信仰在闽地以“祈祷雨旸,无不感应”的故事广为传播,相传“祈雨”是清水祖师的主要职能,这在《清水岩志》等相关历代志书中均有所记载。

关于“驱病害”,民间有“天赐慈云施法雨,人甦清水妙灵丹”“清为天赐长生水,真是蓬莱坐化人”的赞美。关于“修桥筑路”,在邑令陈浩然所撰《清水祖师本传》中记载:“以其年,造成通泉桥、谷口桥,又十年,造成汰口桥,砌洋中亭。”总之,在福建,清水祖师“生则慈云法雨,在世利民;死则遗波余润,沾被无穷哉”。

传入台湾地区后,清水祖师的故事传说出现变化,其“祈雨”的职能销声匿迹,转而以“落鼻警示”的说法广为人知。台北艋舺祖师庙所供奉的清水祖师被台湾民众称为“落鼻祖师”。据清代杨浚《清水岩志略》记载,清乾隆年间,有一次庙宇遭海寇入庙盗窃,“断神之鼻,后取补之,截痕犹在,神恚,则鼻落不见,近已胶固,不复飞”。在此后每逢天灾人祸之时,祖师的鼻子就会脱落,以示有灾祸发生。这是闽台两地清水祖师神迹职能上的异同之处。

由于台湾地区80%以上的寺庙均是从福建“分灵”或“分香”过去的,因此两地的宫庙文化在整个信仰体系上具有相同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差异性。

首先,在祭祀环节上,由于台湾地区的寺庙大多是福建祖庙的分炉分庙,因此有到福建进香谒祖的特点,这在台湾地区寺庙中十分常见。以清水祖师信仰来说,1988年—1989年前往安溪清水岩进行各种活动的,达上万人次之多。这种进香谒祖的祭祀环节,体现了台湾各清水祖师庙的寻根意识特征,如同枝叶与本根的密切联结。

其次,在配祀神上,闽台清水祖师庙中除常见的三忠庙诸神(张巡、许远、岳飞)、四大护法神(张、黄、苏、李)等,两地清水祖师庙所奉配祀神有所差别。福建的清水祖师庙所祀各神带有佛教或道教世俗化的特征,之所以更多呈现佛教世俗化特征,是由于清水祖师生前作为僧人的缘故。

以祖殿安溪清水岩来说,整个祖殿呈“帝”字形,分三层,中层殿中主奉清水祖师外,殿左奉伽蓝爷,殿右奉普庵和达摩祖师,其余各层奉有如来佛祖、观音佛祖及与普足禅师交情甚密的崇檀越主刘公锐。此外,在安溪县域各地清水祖师庙中,多配祀本地信仰的神灵,诸如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广泽尊王、法主圣君、玄女娘娘、仙姑娘妈等,这些神灵均带有佛、道教世俗化特征。

在台湾地区的清水祖师庙中,配祀神更多带有民间信仰和道教世俗化的特点,还表现为各大祖师共同祀奉在一个宫庙内的现象。彰化福兴乡有三座清水祖师庙,其中在大仑村的清兴宫是由泉州移民带来的,除了主奉清水祖师外,还配祀济公禅师、文昌帝君、天上圣母、福德正神等民间神。台南四鲲鯓龙山寺被称为“首建开基清水祖师庙”,在寺中的配祀神有福德正神、注生娘娘、天上圣母、虎爷公、中坛元帅等神灵,均具有民间信仰特点以及世俗化的道教元素。

最后,由于移民在地化的变迁,闽台两地清水祖师信仰祭祀圈存在不同之处。在福建,主要供奉清水祖师的是安溪、泉州、同安等地信众,并以村落形成祭祀圈,大致有两种供奉方式:一是分股做头,按照宗亲宗族或是人口组数将本村人划分为数股轮流接办每年的活动。二是姓氏共管,以地域为主,同一姓氏聚居地信众组成祭祀团体共同管理本地清水祖师庙。

在台湾地区,台北清水祖师信仰祭祀圈大致可分为三类:三峡清水祖师祭祀圈;艋舺、淡水清水祖师祭祀圈;以祭祀保仪尊王为主、清水祖师为辅的祭祀圈。此三类清水祖师祭祀圈以移民聚居地为主进行划分,还带有与其他神灵信仰重叠的现象,信众大致是以安溪、泉州、同安等地区移民在台垦地为基础构成的祭祀群体。

可见,在福建,清水祖师信仰祭祀圈主体不变,以各村各聚居地信众自成队伍进行供奉,具有血缘关系的同乡同姓族群意识较强;在台湾地区,由于移民具有地域性的关系,信仰族群性产生流变,不再是本村或本族信众专门祭祀,而是呈现出跨区域及祖籍性的特点,信众体系更为庞大与混杂。

清水祖师信仰在闽台构成了富有区域性特征的祭祀圈,此祭祀圈内的信俗文化存在着不同的现象。在闽台,清水祖师作为极具影响力的神祇之一,拥有坚实的信众基础,无论具有何种变化,都是一体的信俗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