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我校成立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1999年10月,教育部社政司推出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下达之后,我校党委十分重视,立即组织召开多次常委会和校务会议,认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好、力量强、成果多、交流广。其中在闽台经济合作、闽台历史、闽台文化、闽台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基础最好,近年来出版近30部专著、200多篇相关论文,承担国家、省部级社科科研项目40多项,获得国家图书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20项。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高学历、高职称,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研究队伍,已具备申报条件。大家还认为,随着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初中华民族关注的焦点中心资料室和努力实现的目标,因此,将闽台区域研究作为申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于进一步加强闽台关系的研究,推动闽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基本精神。中心多媒体室在此基础上,我校召开多次专家论证会,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出谋献策,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以“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的名义申报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对现有的闽台关系研究机构进行整合,成立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中心下设闽台经济研究所、闽台文化研究所、闽台海上交通研究所和文献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交流中心。 为加大支持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的力度,确保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实现重点基地的建设目标,我校在经费、办公用房、科研管理、学术队伍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图书资料等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同时,为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学校将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确定为独立建制的实体性重点研究机构;中心为跨学科的与院系平行的处级单位,由学校单独管理,院系密切配合,重点予以扶持和建设;中心实行全员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考察福建师大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11月16日,教育部专家组一行7人在专家组组长顾明远教授和社政司副司长阚延河的带领下,来到我校对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当晚,在校长曾民勇、副校长李建平、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王耀华等的陪同下,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潘心城专程前往专家组下榻的西湖宾馆看望他们。
在11月17日的实地考察汇报会上,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汪毅夫、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平、校领导苏玉泰、曾民勇、李建平、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王耀华,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齐学群、我校人事处处长林坚、研究生处处长马重奇、科研处副处长张江山、财务处副处长金天钦、外事办副主任孙晓明、图书馆馆长方宝川等部处领导,以及本中心的相关人员出席了汇报会。
在汇报会开始之前,校长曾民勇教授致欢迎辞并向专家组介绍了我校概况,重点介绍了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的研究队伍结构、科研成果以及我校为实现把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建设成为重点研究基地所采取的多方面、大力度的支持措施和特殊政策。
在上午的汇报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平、我校副校长李建平、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王耀华和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严正教授、林国平教授分别作了重点研究基地的申请论证报告和重大课题项目论证报告,并对专家组的提问进行了答辩。随后,专家组考察了本中心的机构设施建设。在下午的汇报会上,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研究生处、外事办、图书馆等部处领导分别作支持基地建设措施的说明并对专家组的提问进行答辩。本中心由教育部随机抽取的5位学术骨干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谈与基地建设的关系并进行答辩。
经过5个多小时的论证答辩以及专家组第一阶段的评议,专家组组长顾明远教授向学校和本中心领导传达了进一步整改工作的建议:
1、研究方向设置上要考虑研究的长远性,要突出重点和特色,要有创新。
2、研究资料未适当集中,订购的期刊和外文资料也显不够多,要加大对资料和网络的投入,用现代化手段做好资料数据库的建设。
3、加强研究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强经济方面人才的引进。
4、闽台区域研究要站在全国的高度,不仅要为地方服务,还应为全国服务。
5、要解决好基地的刊物问题。
最后,经过专家组第二阶段评议并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将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列入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家组一致认为,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在闽台历史、文化方面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研究人员承担过多项研究项目,有较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省校两级领导对基地申报工作高度重视,认识到位,前期投入较大,各职能部门支持措施积极有力。
此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申报教育部省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成功,将我校今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增强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推进到一个新的台阶。
主要学术活动
全国闽台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闽台之间地理相邻、血缘相亲、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经济互补,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探讨闽台之间血浓于水的关系,推动闽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我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于2000年8月29日—9月1日在吕振万楼举办了全国闽台关系学术研讨会。省人民政府汪毅夫副省长、省政协王耀华副主席、省台办梁茂淦主任及我校党政领导等出席了大会。
应邀参这次大会的代表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广州、厦门、泉州、福州等地,共7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史、思想文化史、政治学、宗教学、经济学、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档案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会议收到论文57篇,围绕着“闽台经济”“闽台历史”“闽台文化”等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在探讨历史上的闽台关系的同时,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济合作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发展的前景,大家对加入世贸组织对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闽台经济合作的差异、台商投资的新特点、海峡两岸航运体系建立的一系列问题尤感兴趣,一时成为讨论的热点。
与会学者还从民族、移民、教育、史学、音乐、戏曲、歌舞、宗教、民间信仰、民俗等各个方面,探讨闽台文化的历史及发展趋势,并就今后如何深入开展闽台关系研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并一致认为,加强各有关单位之间的协作、抓紧研究队伍建设、拓宽研究领域、开阔学术视野、充实知识结构、调整思维模式、密切注视闽台关系发展之动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是争取获得有价值研究成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本次会议的召开,将成为闽台关系研究的又一个新起点。
主要学术成果汇报
专兼职人员作为第一署名人
1996年1月至2000年11月相关性科研成果情况
专职人员作为第一署名人成果:
出版著作:26部
发表论文:382篇(其中国内刊物:378篇;国外刊物:4篇)
咨询报告:提交有关部门:3份(其中政府采纳:2份;企事业采纳:1份)
兼职人员作为第一署名人成果:
出版专著:9 部
发表论文:116篇(其中国内刊物:112篇;国外刊物:4篇)
专兼职人员作为第一署名人获奖情况
专职人员作为第一署名人获奖情况:
国家级:一等奖1项其他2项
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兼职人员作为第一署名人获奖情况:
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研究员简介
中心研究员简介(一)
王耀华,194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规划小组、体育卫生、美育学科组成员,《音乐研究》主编,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福建省主任委员。曾先后赴日本13次,并多次赴法国、荷兰、泰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论著先后获中国图书奖二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日本冲绳出版文化奖等。1992年获福建省首批优秀专家称号,同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优秀专家表彰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严正,1943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社科院院长、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福建省台湾研究会会长、福建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出版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多项成果获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黄家骅,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居民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著述上百万字。曾被评为“福建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福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获“福建中青年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提名奖。
林国平,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闽台宗教信仰、闽台民俗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项目2项,先后出版专著7部(含合作),发表论文40余篇,论著先后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1998年获“福建省青年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称号。
谢必震,1953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海上交通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闽台海上交通研究。先后赴美国、意大利、日本、香港、台湾进行学术交流,现为日本法政大学、日本琉球大学客座研究员,主持一项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已出版专著4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论著《中国与琉球》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