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一期 工作简报

发布者:颜郡发布时间:2007-04-30浏览次数:213

工作进展情况

  

中心行政科研人员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3月3日至3月12日,由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要科研管理人员组成的“赴台考察团”一行6人,在副校长汪征鲁教授率领下,走访了台湾的4所大学、5个院系、2个农业协会、3个展览馆、1个图书馆和1个兰花种植基地,简单浏览了台北市、台中市、嘉义县、台南市、高雄市和屏东县。考察对象涉及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和历史文化等多学科、多领域。考察团一行所到之处都得到了各高效学校师生和相关部门人员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同时我们也带去了祖国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亲切慰问。一周的主要考察内容有:

1〉3月5日上午拜访了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和历史系,分别与两系负责人徐世勋教授、吴展良教授及毛育刚教授、陆云教授等台湾同仁举行座谈。

2〉5日下午走访了「台湾区杂粮发展基金会」,与该基金会董事长、著名农业经济学家陈希煌教授和经济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教授等理事们亲切交流。

3〉3月6日上午拜访了历史悠久、贡献卓著的台湾中华农学会,听取农学会理事长张森富及其同仁学会工作介绍。

4〉3月7日上午走访了中兴大学农村规划研究所、应用经济学系,与所长刘健哲教授、主任黄琮琪教授举行座谈。中午,考察团应中兴大学历史系宋德喜主任教授的邀请,与全体教师会面。

5〉3月8日拜访台湾中南部的嘉义大学,受到嘉义大学校长李明仁教授的热情接待,并与生物事业管理学系主任许应哲教授和部分师生会面交流。

6〉3月9日走访了台湾最南部的公立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受到校长古源光教授的热情接待,并听取了刘英伟和戴昌贤两位副校长的校史及现状介绍。

通过由北至南历时一周的交流活动,成员们收获甚丰。中心为这次赴台交流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全团成员携带大量学术成果,与台湾同仁广为交流。先后与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台湾中华农学会、中兴大学应用经济学系和嘉义大学生物事业管理学系签署的学术合作意向书。

最后,通过对台湾的实地考察,我们深切感受到由于民进党的台独路线和拒绝两岸实现三通,导致台湾经济连续十年严重滑坡。所谓的台湾政治民主化,又进一步导致民粹主义、台独的激进主义和族群分裂现象越来越严重,台独已经成为两岸关系的最大障碍。通过对台湾的实地考察,大家更深切地体会到宝岛台湾的美丽富饶,更加坚信台湾一定会和平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


  

  

主要学术活动

  

我校校长李建平教授、中心主任林卿教授出席

由香港中文大学承办的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

  

  2007年3月30日,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特区的顶尖专家、著名学者、企业领袖、新闻记者共100多人,云集在美丽的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为期两天的《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这次由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发起,由香港中文大学承办的高层论坛,是一个极具影响力、高水准、盛况空前的高端论坛。这次论坛涵盖经济、科技、投资、交通、气象等五大领域,论坛就如何深化两岸经贸与科技合作,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互利共赢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盛况由香港八所大专院校与多所大陆和台湾重点大学及香港教育城作网上直播。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刘遵义院士主持论坛并致开幕词,他希望能通过提供这个机会使各方有识之士聚首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加深两岸经济合作,促进大中华地区的繁荣与合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和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先生分别作了重要报告。

本次论坛围绕着“两岸经济与全球经济”、“两岸的科技合作”、“两岸的金融投资合作”、“两岸贸易交通合作”、“两岸的气象、环保及地理信息合作”等方面的议题展开精彩的演讲与热烈的互动。与会者都热切期望两岸加强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期望论坛的研讨能为推动海峡两岸区域经济的持续阔步发展及实现互利共赢,提供战略性、高水准、持续及富有成效的科学依据与理论框架。

  我校应邀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有:校长李建平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朱鹤健教授、地理科学院院长杨玉盛教授、经济学院院长李建建教授、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林卿教授。

  在大会的闭幕式上,李建平校长作了主题发言,李建平校长围绕着《共赢的选择: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前瞻》这一主题,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共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地位;加强两岸科技与教育合作;福建师范大学在两岸经济发展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等内容,作了精彩的演讲。在论坛闭幕式上,李建平校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百年老校福建师范大学,并表达了我校承办“第二届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实力与决心,表达了我们对“两岸三地”专家学者将汇集榕城,再次研讨两岸经济合作共赢发展的热情欢迎。

  

  


学术论坛

  

  

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海峡经济区

福建社会科学院  严正

  

一、福建区域定位的选择

  

    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否则,就有落后于其他省区的危险。

  

    长期以来,福建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1985年1月,为了更好地搞活经济,扩大国内开放的领域,国务院召开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座谈会,座谈会纪要中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曾提出,把“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之一,要求发挥毗邻香港、澳门、台湾和对外开放程度高、规模大的优势,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形成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经济区。在《国家“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了,要进一步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

    

    1995年,中共福建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当时的海峡西岸繁荣带主要是指福州到漳州的闽东南沿海地区。虽然后来随着人们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把海峡西岸繁荣带延伸到闽东,但这种认识都还只是着眼于建设自身。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特定的区位条件决定了福建既是中国率先走向世界的省份,又是推进两岸统一大业的战略基地。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80%以上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地缘、亲缘、血缘、文缘、法缘,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和语言环境,要求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也决定了福建要在海峡西岸构筑一个能够在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融合、完成祖国统一作用的功能性区域。福建是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的省份之一,已设立了海沧、杏林、集美、马尾台商投资区,建立了漳州与福州台商农业投资开发区,后来有拓展到全省,开通了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与湄洲湾五个两岸定点直航的口岸。金门与厦门、马尾与马祖的往来日益频繁。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够为促进两岸经济文化合作,营造一个具有更强吸引力、更完备功能的区域。这对推动中央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对台工作方针的落实,加快两岸统一进程,促进两岸双赢,必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福建也只有打“台湾牌”,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才能摆上位置,如果没有打“台湾牌”,420万千瓦的华阳火电厂就不一定会落在福建;如果没有对台,当时东南汽车的项目也未必会成立。闽台经贸关系在福建经济发展中有相当大的作用。福建还有一批大企业,如中华映管、冠捷电子、灿坤电器、翔鹭化工、金龙客车等,都与台资相关。所以,福建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意在促进福建全面小康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有机结合起来,缩小闽台之间的经济落差,增强台湾对福建乃至祖国大陆的经济依赖,为祖国统一提供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提“海峡西岸”,是因为有“海岸东岸”,即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潮汕、梅州,西至腹地江西东部的台湾海峡西岸的海域与陆地。

  

    为什么福建为什么不选择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发展战略呢?因为这两个经济区与福建都有一定的距离,两个经济区的经济渗透、辐射到福建的能量比较小。区域经济辐射就像墨汁在纸面渗透扩散开去一样,一般不会是跳跃式的。例如珠三角要辐射到福建,要越过好几个地方,其中有广东的海丰、陆丰,就在珠江三角洲边上,至今还没有完全辐射到,海陆丰经济至今还不太发达。珠三角的辐射要越过海陆丰、汕头,再到福建,辐射力有限。现在珠三角到福建投资的大企业不上十家,远少于福建到广东投资的企业。长三角虽然已辐射到杭州、宁波,但中间还有隔着浙江的金华、丽水、衢州等浙江经济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现在长三角对福建的辐射相对比珠三角多些,来福建投资的主要是浙江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有限。相反,长三角、珠三角对福建还有着很大的“虹吸”作用,福建很多大企业都被“吸”走了。在虹吸作用大于辐射作用的情况下,与两大三角洲距离都较远的福建,想完全投靠长三角或珠三角都是行不通的。

  

    另一方面,福建的区域位置处于东南沿海中间地带。通过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有利于在区域协作与竞争中优势互补、拓展腹地、增强实力,与两大经济区共同构建中国东南沿海繁荣带,使三个经济区连片发展,更好地在全国经济增长中发挥带动作用。进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

  

    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正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从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视野所作出的区域定位的科学抉择。

  

二、海峡西岸从地方战略上升到全国战略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得到了福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也得到党中央的认可,因为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使命,因此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了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又载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海峡西岸由地方发展战略上升为全国的战略,对海峡西岸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是极大的激励和鼓舞。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视察,走访了台资企业,时指出,希望福建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委办对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和闽台产业对接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如海关总署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支持拓展闽台经贸合作和直接往来。本着“先行先试、同等优先”的原则,积极推动对台小额贸易发展;支持增设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以对台小额贸易方式进口的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生产设备零配件和原辅材料都将实行进口免税政策;在厦门、金门航线开展包裹业务的基础上,支持拓展其他直接往来航线开展包裹业务;支持福州、厦门作为客、货运包机的航点,支持福建省沿海具备监管条件的海港口岸成为对台直接往来货运直航口岸;支持福建省对台口岸查验配套设施建设;对有监管需要但业务量不足以开设口岸的,争取设立海关监管组或验货场。支持福建省口岸大通关建设,加快福建电子口岸建设,支持培养现代海关建设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支持海关建设和发展。福建检验检疫局也出台扶持重点台资企业、促进闽台农业合作和发展对台小额贸易的一系列措施:对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等产业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优先享受绿色通道、快速核放、无纸化报检和“一站式”通关服务,在台资企业中推行产品免验制度,扩大和鼓励具有自主品牌的名优商品获得出口免验。对进入福州、泉州、漳州、宁德等地建立台湾农产品、水产品集散中心的台湾农产品和水产品,实施“快速审批、日常核销、直通式检验检疫”的监管措施。铁道部对福建的准高速铁路建设也给予大力支持,砸下600亿建设温州——福州、福州——厦门、厦门——深圳、向塘——莆田时速200公里并预留增速为25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以及厦门——龙岩的铁路。交通部安排了福建两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批准了福建建设厦门、福州、湄洲湾三大港口的宏伟规划。中央各金融机构也纷纷为海峡西岸建设提供充足的信贷额度。

  

    海峡西岸的相关地区也积极参与海峡西岸建设,浙江温州已成立“海西办”、广东汕头发改委主动与福建省发改委衔接规划,江西更提出对接长(三角)珠(三角)闽的口号,边界的县更提出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

  

三、未来区域经济的定位应当是海峡经济区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为将来海峡西岸与东岸台湾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从区域经济的观点来看,经济区应当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区域内应当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聚集,经济区内企业高度关联,形成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区域内贸易发达,交通便捷并使运输成本最小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在全球经济中有影响的经济区,三大经济区人口仅一亿多,在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也很小,却创造了全国约40%的国内生产总值。

  

    海峡西岸与台湾一水之隔,近在咫尺,“三通”实现后海上和空中交往都十分便捷。两地经贸关系已经日益密切,经济互补性强。两地区域经济整合的最佳条件是紧密的地理联系、深厚的文化渊源、产业的互补性、开放的环境等。因此,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在政治以外的层面实际上已经具备条件。

  

    按汇率计算,台湾的经济总量是海峡西岸的3倍多,东岸与西岸加在一起大于长三角,也大于珠三角与香港、澳门的总和,理应成为中国东南部乃至亚洲、全球有影响力的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之所以现在还不好正式提出“海峡经济区”的概念,是因为现在的两岸政治局势还很不明朗,“台独”势力还嚣张一时,还在大搞“去中国化”,鼓吹“一边一国”,阴谋通过所谓“宪政改造”实现“台湾法理独立”。由于“台独”势力的阻扰,两岸经贸至今仍然处于“单向”流动的状态,台湾的投资和商品可以进入大陆市场,而大陆的投资却不能进入台湾市场,大部分大陆商品也被挡在台湾市场之外。人员往来也是台湾来的多,大陆去的少。近年来,台湾对大陆的单向经贸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但步伐不大,非经济因素一直是限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还有艰巨、细致的工作要做,但祖国统一是一定要实现的,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不论是尽最大努力实现的和平统一,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武力解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一定会实现。在这样一段历史时期,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进一步缩小东西岸的经济差距,就是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曾就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达成共识,海峡西岸可以作为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试验区,在加强两岸经济技术合作上先行先试。

  

    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崛起,台湾经济的重心逐渐由美国向东亚转移,特别是向祖国大陆集中转移,台湾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体系的一环,台湾对外投资进一步向大陆集中,大陆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岛外生产基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据台湾“经济部”最新公布的调查,台商对外制造业投资中,对大陆投资占了77.7%,显示大陆逐渐成为台湾制造业的加工中心。台湾岛内企业经营表现越来越多的依靠大陆投资的表现与大陆盈利的支撑,若没有来自大陆这一块盈利,若没有从大陆取得的累计超过3000亿美元的高额贸易顺差,台湾经济早就陷入严重衰退。台湾经济的“大陆化”已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台湾经济的“大陆化”与两岸经济的融合,客观上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正在形成的东盟与祖国大陆自由贸易区已经签约建立,中日韩与东盟的10+3自由贸易区也在构建,未来世界经济有可能形成北美、欧盟与“中日韩东盟”三大经济实体的三足鼎立局面。在东亚地区这种“10+1”或“10+3”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中,将要相互减免关税,提供优惠,提供投资贸易的便利,为未来进一步经济一体化创造条件。尚未加入区域合作机制的台湾地区则无法享受到上述优惠,因而不利于其产品出口,无法实现更大范围与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长期下去,必将影响台湾经济,使台湾产业进一步“空洞化”。亚太经济一体化将进一步削弱台湾的经济竞争力,这正是台湾经济“边缘化”的危机所在。台湾经济只有融入祖国大陆经济才有出路。

  

    海峡东岸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海外市场的优势,劳动生产率高,服务业发达;海峡西岸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工资和土地成本低廉、经济成长迅速、背靠国内庞大市场的优势。海峡东岸与海峡西岸的优势互补是台湾海峡经济区构建的客观经济基础,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构建台湾海峡经济区,既有利于海峡西岸加快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也有利于台湾企业扩容,打开市场,立足沿海,辐射祖国大陆的中西部地区,利用西岸的条件实现台湾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这必将是一个双赢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