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情况
「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福州)」第3次筹备会议召开
2008年1月8日下午李建平校长、汪征鲁副校长和欧亚科学院中国中心廖克院士前来中心召集校科研处、经济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协商「第二届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筹备工作。会议由汪征鲁副校长主持,廖克院士和中心主任林卿分别就主要邀请人员的联络状况和学术议题作了详细介绍。李建平校长分别就主办论坛的意义、研讨主题的设置、论坛规模和急需展开的几项联络工作作了部署。
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福州)」筹备工作
2008年1月10日上午李建平校长主持召开2008年第一次校长办公会议。会议在听取了「第二届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筹备工作的汇报后,明确了此次论坛由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发起,我校和厦大、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及省社科联共同主办的两岸三地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决策者参与一次高层研讨会。论坛时间暂定为5月17日-18日地点安排在海外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为认真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学校正式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与筹备工作小组,指定校科研处、闽台中心、经济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和社会历史学院共同协力承接相关工作。
「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福州)」第一轮通知发出
以校科研处和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为主的「第二届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组委会,于1月底正式向两岸三地的百名专家学者发出邀请函与第一轮通知。此次论坛设置的主要议题有: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愿景;
2.扩大与深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与模式;
3.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祖国和平统一;
4.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两岸经济合作及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5.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与闽台经贸与科技合作的主要途径;
6.在当前国际经济趋势下台湾经济发展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和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海西区(或福建)先行先试研究等七项。
『闽台区域研究丛刊』第六辑即将出版
2000年创刊的以发表一流闽台区域研究成果为宗旨的第6辑《闽台区域研究》年刊经过同仁的共同努力完成组稿工作,日前确定了出版社,并交稿待梓,力争于2008年暑期前面世。《闽台区域研究丛刊》第1辑~第5辑为构筑基地学术研究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组织整理出版第7辑《闽台区域研究》年刊工作亦纳入新年度工作日程。
主要学术活动
“福建省台湾研究会四届四次理事会议暨台湾形势座谈会”在福州举行
2008年1月21日福建省台湾研究会在福州举行了“第四届四次理事会议暨台湾形势座谈会” ,就当前台湾局势的重点、热点问题尤其是如何预测和应对即将来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座谈会由研究会会长严正(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首先对2007年度的工作作了总结,然后邀请吴能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和陈萍(中心研究员)分别就台湾最新政治动态、选举情势及祖国大陆应该采取的态度和策略作了演讲。福建师大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是该会理事成员之一,中心科研秘书徐斌和李诠林研究员出席了座谈会。
屏东教育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学术参访人员作客闽台中心
2008年1月24日,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明宗教授及在读硕士生等共16人来中心访问,中心主任林卿教授、文化研究所所长谢重光教授、研究员刘大可、林星、宋立中、李诠林等与台湾客人座谈。
林卿主任向客人介绍了闽台中心的概况及对台交流情况。刘明宗所长也介绍了客家文化研究所及此次祖国大陆之行的概况。座谈会还就台湾客家文化习俗的源流闽粤赣客家祖地情形、闽西土楼以及客家祖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了初步交流。座谈会开的简短而热烈,客家文化研究专家谢重光教授主持了会议。屏东教育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参访团一行考察了永定、梅县、赣州的客家祖地的民居建筑和习俗,福州为其行程最后一站。
台湾远景基金会黄智聪教授到访中心座谈“小三通”议题
2008年1月20日下午,台湾远景基金会副执行长兼研究中心主任黄智聪博士及其研究助理徐郁芬女士经由“小三通”两马航线前来榕城,21日上午光临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专门就“小三通”问题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与未来两岸在“小三通”推行上的合作空间等问题,与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吴能远、主任林卿、研究员陈萍、政治所所长杜力夫、经济所所长杨强及其他中心研究员进行深入探讨。座谈会由林卿主任主持。
台湾远景基金会创立于1997年(台北市),为一独立自主、非营利性民间学术研究机构。主要以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国际情势以及强化台湾地区与大陆学界智库的交流为宗旨。目前印行《远景丛书》学术专刊,编辑《要闻译粹》、《国际安全形势周报》、《中国大陆经济分析月报》、《专题文章》(中、英文版)、《远景基金会季刊》等各类咨询报告。
黄智聪先生和徐郁芬女士两位台湾客人还将走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并经由“小三通”金厦航线回台。
闽台区域论坛
「海峡西岸经济区」之蓝海设想之讨论[1]
杨开煌 台湾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
一、构想
(一)缘起:
2004年11月29日,福建省政府具体提出《海峡西区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1月「海西区」计划被中共中央接受,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中国海洋事业「十一五」规划》之中,成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一。2006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大)进行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指出要支持「海西区」和其它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至此,「海西区」的发展计划已经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支持。
海西区的规划是以福建为主体,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北起浙江温州、金华和丽水地区,南至广东汕头、潮州与台湾海峡相邻之地区。进一步从区域发展布局来看,「海西区」大致可分为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两方面。就纵向联系方面而言,「海西区」包含三个面向:第一为东南沿海(厦门、福州、泉州、漳州、汕头与温州);第二为山区腹地(龙岩、三明、南评与宁德);第三为周边地区(粤东、赣南与浙南)。就「海西区」横向联系方面而言,南部地区以汕头为首,韩江流域为轴,莆田、宁德为两翼,闽北地区为腹地;北部地区以温州为首,瓯江流域为轴,台州为北翼丽水等浙南地区为腹地。
(二)总体目标:
是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奋斗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两岸三地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
(三)实践的策略布局:
在北部是以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作用,增强服务全省的带头示范效应,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在南部则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增强先行先试的辐射带动效应,以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的发展壮大闽西南一翼;发挥泉州充满活力的创业型城市的支撑作用,增强经济快速发展的拓展效应。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紧密对接、联动发展。加强两岸三地联系,促进闽台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闽港、闽澳经济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依托大型港湾,壮大临海产业集群,推动以港兴城,发展新型港口工业城市;依托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经济增长极,促进海峡西岸城市群加快崛起。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2]。
二、问题意识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为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提出的建设福建省的重要战略构想,特别是在福建发展的这一构想写入了「五中」全会的决议,温家宝总理又将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一。五」纲要中之后[3],「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福建省就变成十分红火词汇,几乎福建省所作的所有的事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相关的,不但是现在和未来的建设、投资、规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甚至以往的一切作为也与之相关。例如:在一篇由纪硕鸣所报导的「军事第一线到和平统一前线」文章中,就以相当的比重描述1990年底来福建省投资的冠捷科技公司,报导说:1992年初来之时,无人看好,如今,2005年的营业额达到三十六点七七亿美元,报导者在结论中称赞说「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冠捷在福建抓住了机遇提升了竞争力。」文中另外提到。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是福建省的汽车制造的龙头企业,一九九五年到福建省投资,承袭了日本三菱汽车和中华汽车的研发科技优势,几年时间就获得中国轻客行业销售第二名的美誉,总产销量己突破二十万辆,跻身内地主流车厂行列[4]。事实上这两家企业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提出之前就进驻福建,所以他们赚钱的事实显然与福建省2004年才提出的经济战略无关。而此类的报导容易给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产生联想和错觉。当然这只是媒体的问题,但是我们探究媒体出类似问题的根源,则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此一战略设计的某些基础设想本身:
第一、对以往规划的「政策」障碍未见反思: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带来前所未有的成绩和机会,特别在沿海先富起来之后,继之以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改造、中部崛起等宏伟的大计划,从中央的高度对全国作区域式的政策扶持,无疑是一项十分有中国特色,而且是量力而行的发展规划;因此作为地方级别的单位必然是在中央的整体规划下,参照自已地方的区位、特色和软、硬件的条件去策划自已的落实方案,从此一意义而论,福建省是很吃亏的,由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在七十年代末开始推动,当其时也,虽然中共中央在对台政策上已经改弦更张[5],但是由于台湾方面的原因,两岸关系在实际上,仍处于敌对和冲突的情势之中;九十年代以来,大陆激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大陆特别是沿海省市的经济能量得以释放,台商大举登陆,但是面对迟迟不能开放「三通」的两岸关系而言,福建此一占有绝对地理优势的省份,在时间的距离上反而不如广东,在经济的各种条件上则大大不如上海市。
因此,在沿海先富的策略中,一开始福建省就是沿海区域中「身不由己」的省份,她既不是对台政策的制订者也不对台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更进一步言,两岸关系的发展除了中共中央的对台政策之外,还有台湾当局的作为,任何一方的杯葛,或是配合时间的落差,对其他省份而言,或是只是一个话题,但是对福建省而言,就可能是十分关键要素,因为福建省是面对两岸关系的发展的直接承担者;新世纪以来,“台湾民进党政府”的大陆政策包含相当的对抗性和不确定性,以致于两岸关系在总体上是紧张和晦暗的,从而使得人们忽视了某些“民进党政府”在两岸关系中所作的局部的、试验性但可能有利于福建省的某些措施,如「小三通」,回顾历史福建省在迎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因着两岸关系的紧张和晦暗,福建省「开放」是有局限性,她是最具有对台湾开放的地缘、人缘和文化优势的省份,但是事实上这些优势,也是两岸关系不确定的情势下的最大制约和顾忌;这就注定了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必然是受制于两岸关系的发展,而非受益于两岸关系的发展,那幺福建一个省级的地方单位在思考自己的发展时,如何面对此一自己无法掌控的政治因素,便是一个首要的课题和考验。
基于此,回顾福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提出过多个发展方案﹕如大念山海经﹔建设闽东南金三角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四个专题、建设三条战略信道,以及本文所讨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提案。我们都必须首先提出相同的问题,福建省的发展规划是面对此一制约因素,抑或是绕开此一因素,那幺福建在制订省的发展规划时,首先要触及便是如何处理此一「政策」障碍的构想,简言之,如果是面对此一制约因素,则必须强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功关键,在于中共中央是否放权福建在对台政策上成为执行特区;反之,如果是绕开此一因素,则规划中就应该不提及「福建的对台优势」或「促进祖国统一」等词句,甚至无须将两岸关系带入规划中去思考。
第二、对福建经济滞后的因素反省比较不足: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滞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事实上在十九世纪中国对西方列强开埠以来,就是如此,回顾史乘,福建只有在九世纪到十一世纪时代,靠福州的木材(造船的原材料),泉州的商港与阿拉伯人经商,曾经风光一时,其后泉州港淤,商旅不再,而闽江上游的木材殆尽,福建的繁华就未曾再现。这应该和福建本身多山,多丘陵,人口少,交通不便,欠缺河川大平原等不利的地理条件有关;西风东渐之后,福建的地缘劣势更加充分暴露,她既不是西船东来最先抵达的整补港口,泉州港淤塞之后,也欠缺良好的港湾;又没有一如上海市,位临长江航道之出入海口的区位优势,同时又距离京师路途遥远而且交通不便;是以在以往的时期--整个列强剥削与瓜分中国的过程中,福建也未曾受到「青睐」,其后日本要求以福建为势力范围,也是因为台湾之故。
从面对海洋而言,福建不如中部的上海,北方的大(连)青(岛)天(津)接近有外国;而且也不是直接面对太平洋,台湾像是一个屏风既保护了福建不须常常直面台风的威胁,但也像一堵墙阻止了福建直接畅行太平洋的可能性。从这些地缘的条件来看,福建省可以说是中国沿海省份中,自然条件比较差的省份之一。换言之,福建省的经济比不上其它沿海的省市,主要的原因在地缘经济条件的劣势,从实际的表现来看,在2004年大陆的经济总量中,长三角占22%,珠三角加港澳占28%,而闽省为4.5%,人均GDP为第7位而前六均为沿海省市,而闽省总量为苏省的44%,浙江的61%,广东的40%[6]。这与大陆的学者所强调的「几十年的两岸分离,福建成为对台军事斗争的第一线,也滞后了福建的经济建设」[7]认知是有距离的,个人以为其中的相关性并不直接,也不明显,福建省的落后不应归罪于战区;甚至我们可以说,福建省在两岸斗争时代的战区,以及当时没有大力发展等种种劣势,如今看来,反而可以借此经营成闽省经济发展的特色之一。
第三、对台湾或台商配合的意愿估计比较乐观:在一篇相关的文章中提到「加强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似,特殊的优势使福建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首选地之一。近年来,福建吸引台商投资持续增加,在福建投资的台资企业也不断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能力,这为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福建共有6个台商投资区,台资企业近8000家,累计吸引台资超过100亿美元。福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广大台商来说,是一个加快发展的好机会,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目前台湾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劳动力成本提高很快,很多厂商都无法承受,只能产业加速外移。福建有着广阔的腹地,广泛的市场,在劳力资源,资金、硬件和配套方面都比较强,可以很好地承接台湾企业的转移,这样台商和福建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8]」其它的文件也有相似的描述,中共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施子清认为,闽台地理相近,两地加强合作,可有效降低交通运输等交易费用,两地的产业也具高度互补,加强合作可以更好地引入台湾的高附价值的经济要素,包括产业转移和引进技术和人才。施子清说:“若能突破与台湾的经济合作,福建就有可能摆脱困境,实现第二次经济起飞,台湾也将在合作中走出边缘化。[9]”
但是我们从历年的相关资料来看「至1998年底,台商对广东、江苏(包括上海)、福建、浙江的累计投资金额占台商对中国累计投资金额的比例分别为34.1﹪,31.4﹪、11.4﹪与4.4﹪;但到2005年8月底,这些比例改变为28.3﹪、44.1﹪、8.3﹪与6.7﹪。2005年1-8月,福建占台湾对中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利从前年同期的7.4﹪衰退为6.3﹪」。这说明了福建无法利用其特殊的地理、文化与语言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台商投资。而台商投资地点的选择不是感情考量,而是经济利益的理性考量,再如「就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表现来看,2004年『海西区』中表现最好的厦门仅排名中国第9位,远低于长三角与朱三角的上海、深圳与广州(其分别位列一至三名)」、「根据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电电工会)历年所作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在中国三十个省和直辖市当中,福建省的总体竞争力排名不断在退后,从2001年的第九名退后到2005年的第14名。此外,根据过去五年对115个中国城市的调查,厦门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为第17名、福州是区为第19名、泉州为第39名、漳州为第74名、莆田为第93名」,同时两岸的经贸往来己有近廾年的历史,台湾的企业该去大陆投资的前就跨海登陆,而尚未去的也不会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立而去,「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如果没有注意此一大势,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祖国统一的相关性令人质疑:自从福建地方政府从2001年初积极规划到2004年11月正式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几乎所有的文件和评论都会提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如「纲要」中就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为“两个大局”作贡献的积极步骤…是为了立足祖国统一大局、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的战略构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为“两个大局”作贡献的积极步骤…是为了立足祖国统一大局、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的战略构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立足祖国统一大局、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的战略构想,是近年来福建发展战略思路的继续和延伸。建设海峡西二经济区有利于发挥福建的对台优势,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加强闽台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向心力、认同感,更好地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推动台湾海峡区域经济融合,实现互利双赢,更好地以经济促政治,为祖国和平统一大局作贡献。同时,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施子清也期望「这几年,如果能为台海两岸营造一个好环境,相信这会是太平洋几个经济区域中的盛地。“对祖国的统一会有很大的帮助。两岸的统一,第一是经济,再就是文化。如果经济文化能连在一起,统一是迟早的事。有一个和谐的发展经济的环境,两地有这样的发展统一水到渠成。”[10]」另外的访问稿也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正在促使福建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福建区域发展定位:是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奋斗,海峡西岸有望建成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建成两岸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建成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11]。
但是此种期待是建立在两种假设基础上:一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整合;一是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可以促进统一大业。然而这两个假设都未必正确,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走向,此种变化理论上通常发生在一个国家之内,而非两个治权之间,因为在两个治权之间经济的互动是利益的扩大和共享,所以是由经济的互动会受到市场法则和规律引导与制约;反之,在两个治权之政治整合,则是不是双方有利,而是单方得利,即一方扩大另一方损失的互动,这是受斗争法则的引导,因此在两个治权的现势下,只有政治会强势地干预经济,经济只能闪避政治的干预而已,因而我们通常见到的正常现象是政治促进经济的发展,或足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事实上,还没有因经济融合而政治整合的例证,更进一步说,如果经济的融合真可以促成政治整合的话,两岸关系也就不可能受制「台独」困扰了;
换言之,两岸经济的融合都无法完成的政治任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如何成能完成呢?其次是所谓的「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事实上,真正的「同文同种」只是便于沟通,便于交流,「同根同源」只是多一层情感扭带而已,放在交谊、经商可能有用,但是放在政治整合或是国家统一是否有用,世界上也欠缺有利的证据;何况此一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地情感扭带在市场经济下,所能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纵使有作用也是非主要的,因而对统一的作用也更加间接。更进一步来看,福建地方政府不是对台政策的决策单位,即使在执行面也只是部份执行,故而希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能够有利于「可以促进统一大业」)的设想只要福建地方政府为了对「海西区」加分的想法,在实际上其可行性极低。
三、蓝海思考
我们如果从以上的四点来检视,当前「海西区」的整体构想,从布局和内容而言,可以说和全国的发展计划及其它沿海省市的发展规划是十分类似的。按「蓝海策略」一书的说法,这就是一种「红海」竞争,即在既定的思惟,既定的模式,既定的规范之下与人竞争;从发展的规划和策略而言,并没有跳脱传统的思想依赖,仍有两岸关系和统一祖国的政治思考;因此,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此一规划的发展重点,将是依赖政府的投资超过经济自身的发展,有可能在近期内是成功的,有积效的,但长期而言,有可能是竞争激烈,成效难料的整体构想。其实在规划发展的蓝图时,并非只有一种思惟,「蓝海策略」乙书,就提供了另一种经济竞争的视野,此一理论是由欧洲商业管理学院(INSEAD)波士顿顾问集团韩德森策略与国际管理讲座教授金伟灿(W CHAN KIM)与欧洲商业管理学院策略与管理教授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提出的管理理论。
在2005年2月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金伟灿与莫伯尼强调,「自工业革命以来,企业竞争激烈并竞相追求获利永续成长,公司竞争以抢占优势,市占率,力求差异化。」因此「割喉竞争的唯一下场,就是血染成河(红海),不分敌我都得承受获利缩减的后果。」但是他们研究过百年来30家企业的150项策略变迁之后,发现「真正持久的胜利不在竞争求胜,而企业彻底甩开对手自辟没有竞争的新市场,即是创造「蓝海」(blue oceans)—崭新未开发的市场空间,逐步发展成熟。作者称这种策略为「价值创新」(value innovation)—创造重大价值,让对手相形见绌,无法赶上。」作者认为「为什幺会出现价值创新?因为以前认为产业条件是固定的,现在则完全可以改变。」所以,以前产业的目标更多是以竞争为重点,打败别人,现在产业更重要的目标是以创新为重点,打败自己,怎幺去挑战自我。以前强调顾客的细分,现在更多是关注全球的顾客利益。「蓝海策略」强调价值的重塑和创新[12]。
福建省作为沿海后发的地区之一,如何将蓝海策略的思考运用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中,这应该是福建当局必需去面对的设想,如果「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就只是金伟灿和莫伯尼所称的「红海」策略,则福建省最好的未来就是和长三角、珠三角争一高下,果如此,我们不妨看看江西的发展方向,原本江西的出路可以「南下」,也可不「东出」,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南下的高速公路,直连广州而抵深、港;此一态势就十分清楚,「海峡西岸经济区」即便依计完成,在时间上也不易占有优势。
(一)发展角度的蓝海策略:福建省的发展如果撇开政治的禁锢,应具有一种「未来观」眼光的设想,到了2015~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的人口数以及他们的生活水准为何,而在届时的情况下,他们的需要为何,有那些是届时拥挤、紧张而相对富裕的申、粤公民有需求而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下,所不能提供或缺少提供的项目呢?如果有,再回顾福建省自己目前在这些地方是否具有优势,或是具有发展潜力:例如,届时申、粤公民是否需要更多的户外的爬山、攀岩、越野、潜海、冲浪、海钓、泛舟等等为时2~3天的休闲运动;届时申、粤公民是否需要隅尔的田园休闲、劳动在这一方面福建省是有以有针对性作规划,作投资,设计未来的交通动线,使申、粤公民在不很大的花费之下,获得印象深刻,身心健康,心情调适的愉快休假。果如是当今福建省须要的不仅政府的硬件投资,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效率和行业人才的培养方面的投资,从而将福建省打造成为观光、运动、休闲三结合的模范省区,其它的企业、技术和知识的配合此一目标形成庞大的集团,当然这是举例而已;
总之,福建居于后发之势,应思考与他区的未来互补性强的企业,才能在长三角、珠三角的环视之下,突出自已的价值,只要以未来学的角度和互补的思考,必然使我们今天投资在明日获得无可取代的回报,如今我们应加强的是未来学的知识和人才,一旦有了明确的方向则台、港的旅游、观光相关业者和人才必然引起再一波新的生产要素的流动,迅速带来福建省服务业的观念、法规和效率的提升,自然带新一波的两岸互动,而且有机会为大陆同胞带来新型的旅游商品。
(二)政治角度的蓝海策略思考:福建省的「海西区」构想就不能只限于经济层面设想,在这一方面不能忽视「(香港)大公报」在今(2006)年的「两会」期间的一则报导称,『「民革」中央与福建方面将联合提出一个题为《关于设立「海峡西岸和平合作试验区」的建议案》,明确提出将福建全省重新定位于「对台特区」』[13]的新构想。而此一构想的特点在于直面两岸政治难题,其主要创意在于提出建立福建省为「对台特区」的三大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让步」的原则、WTO原则,六个特性:「试验区」应努力做到建设成为「入出境手续便捷区」、「两岸事务交流常态区」、「两岸政治、对台事务谈判区」、「涉台事务处理示范区」、「两岸军事缓冲区」、「两岸经贸自由区」。具体建议为:
1.试验区内政治形态的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大力推进两岸政党交流,增进两岸政党在统一问题上的共识。
3.建立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城市与台湾有关城市的合作协作体。
4.首先在区内试行台湾同胞的参政议政。
(1)福建各级人大、政协留出适当名额给福建籍且认同一中原则的台胞以参政议政权;
(2)在以台商投资为主的各类园区,让台商合适人选担任园区主要负责人,参与园区管理;
(3)选择部分地方政府招聘台胞任职公务员,条件符合的也可考虑给予任副县(市、区)长。
5.划定海峡西岸部分离岛地区,设立「两岸离岛合作区」(也可作为「试验区」早期形态)。
6.将「试验区」辟为两岸军事缓冲区。
同时在政治作为之外,再辅以经济层面的互惠措施,在实践的过程中再区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或称近、中、远期目标)等三个阶段次第展开,从大陆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是兼顾政治原则和行政方案,有想法也有步骤,设计周到的创新尝试;虽然中共并没有采纳,但是,有些是福建省地方政府可以尝试的行政措施,仍然可以大胆向中央建议,如「入出境手续便捷区」、「两岸事务交流常态区」、「两岸军事缓冲区」、「两岸经贸自由区」等等,特别在「反分裂法」有了规定之后,福建地区首先做为实践该法「第六条」[14],「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岸关系」的模范区,其意义在于中国大陆将福建的发展和利益与台湾的发展,逐步地完全重迭,于是此一「试验区」就自然而然成为阻却北京当局,运用该法「第八条」[15]的和平保证,台湾朝野一旦想通此一道理,则没有理由不配合,因为「试验区」的设立,就是台湾和平、稳定的保证,台湾参与的越多两岸和平的保证也就越有效,台湾参与的越早两岸和平的时机也到得越早,则台湾人民自然而然就会作出明智的抉择。
四、结论
福建省在两岸关系中曾经一直扮演着军事前线的角色,因此在「改革、开放」中无法如同其它一省,自主地规划,因此或多或少滞后了福建省的发展,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当今现实,因此福建省不得不严肃地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今确立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构想,可以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然而如果不能从未来的角度,思考现今的作为和努力,则发展的势头和劲道,必然只是来政府,这样的方案就难逃「官改政息,人走茶凉」的宿命,必须从未来的需要去规划,才能真正为需要奠基,则政府的努力就有积累的效果,人民的发展也就有了定数,自然热衷,政策也就不会轻易改变。
其次,福建的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关系发展的好坏,又不是福建所能决定,其中有北京因素、有台北因素,间接还有国际因素;而福建所能作的只有通过北京来建立自身的影响,才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构想注入和平的保证,那幺「海峡西岸和平合作试验区」的若干想法就有其现实的意义,北京当局不应视之为是给台湾的「礼物」,而应视之为是给福建人民的「礼物」,总之,对其他省份的发展只要有经济政策,就会可行,而对福建省则必须同时有经济的政策之外,仍须行政上大胆放权,才能创新,有了创新,福建省的发展才能脱胎换骨。
参考书目
1.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gov.cn/test/2006-07/10/content_331943.htm。
2.纪硕鸣军事第一线到和平统一前线http://blog.phoenixtv.com/user2/jishuoming/archives/2006/382873.html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4.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2004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管处 主编。
5.轩木、郑祚声,福建全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
6.建海峡经济区全面开放福建http://blog.phoenixtv.com/user2/jishuoming/archives/2006/54494.html。
7.台商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5年8月9日,http://bbs.jxgdw.com/showthread.php?t=115410。
8.郑德,蓝海策略,http://www.vcmc.net/discussion/openTopic.php/144/view.html。
9.史兵,闽「对台特区」新构想浮出水面,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6-03/05/content_1999879.htm。
--------------------------------------------------------------------------------
[1] 本文摘自李建平、李闽榕、林卿主编之《海峡经济区发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一书。2006年11月18-19日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办“第二届海峡经济区发展高层论坛”,杨开煌教授为特邀嘉宾,提交了这篇论文。
[2]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gov.cn/test/2006-07/10/content_331943.htm。
[3] 「十一。五」。
[4] 纪硕鸣,军事第一线到和平统一前线,http://blog.phoenixtv.com/user2/jishuoming/archives/2006/382873.html。
[5]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6]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2004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管处 主编。
[7] 同上注。
[8] 轩木、郑祚声,福建全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
[9] 建海峡经济区全面开放福建,http://blog.phoenixtv.com/user2/jishuoming/archives/2006/54494.html。
[10] 建海峡经济区全面开放福http://blog.phoenixtv.com/user2/jishuoming/archives/2006/54494.html。
[11] 台商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5年8月9日,http://bbs.jxgdw.com/showthread.php?t=115410。
[12] 郑德,蓝海策略,http://www.vcmc.net/discussion/openTopic.php/144/view.html。
[13] 史兵,闽「对台特区」新构想浮出水面,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6-03/05/content_1999879.htm。
[14] 第六条、国家采取下列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一)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了解,增强互信;(二)鼓励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互利互惠;(三)鼓励和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四)鼓励和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五)鼓励和推动有利于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其它活动。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5-03/14/content_2694168.htm。
[15] 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它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依照前款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它必要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和组织实施,并及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力保障,彰显中共和平决心的有力保证;总之,从政治角度思考就不宜在「以经促政」的角度作思考,而必须以政促政,以政促经才能有新思惟。